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张坤:维权背后的力度和温度

发布时间:2017-07-13 19:55 来源:中青在线 

  ---第 227 期---

  2017/07/13

  文 / 张坤

  

   今 日 之 声

  张坤:

  一位年轻人创业过程中发明了一项专利,在推广过程中不仅遭遇侵权假冒,而且受种种刁难——走投无路只能求助中青报等媒体,通过创业维权曝光,他没想到很快就推动了相关方面去解决问题,更没想到一个案例牵动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层面的深化改革和研讨。

  创业维权的背后,既有维护青年权益的力度,也有深化服务和扶持的温度。

  中国青年报独家报道的大学生创业者专利维权事件,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派人赴武汉进行相关调研。

  在中青报近年来一系列维护青年权益报道中,涉及就业、创业权益方面的报道占了较大比重,有的不仅促成了有关问题的尽快直接解决,还有效推进了减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政府效率职能和透明度。

  这次创业维权报道更深入一步,揭示出29岁武汉大学生创业者李恒,专利维权的辛酸经历(相关报道见下文),其在多省遭侵权之后,维权成本高、周期长、举证难、赔偿低等连锁反应,其实是不少青年创业者遭遇到的普遍现象,这次有关部门介入调研,既对个体问题进行了深入关注,也试图探究“基于知识产权如何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保障作用”等深层课题,比如,探讨在双创过程中,知识产权权益人的权利如何保护,面临哪些制度性障碍,专利法的修改,制度层面建设怎样有力推动双创,等等。

  青年是未来希望,也是创业主体,只有社会各方携手给予更多的力度、温度,才能真正让青年人的创造热情泉涌奔腾。

  作为在校大学生聚集最多城市,武汉市今年提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获得高校的积极支持。

  各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本报报道这起案例背后的典型意义,目前当地有关部门,正筹备成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援助中心,给予实实在在的咨询、指导和帮助。

  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不仅遇到传统的门槛高、审批难、资金少等问题,还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特别是互联网新经济大潮中带来的新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专利申报、知识成果转化变现等问题。

  这里面有破解难题的力度,还有关心青年的温度。

  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时说,大学生刚开始创业,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设备、研发上面,维权要请律师是一个现实难题,该部门正在研究,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维权资金给予政策扶持。

  这正是急青年之所急,真正把青年的需求和需要放在首位。

  “需求”是指一些实际物质、资金、条件等方面的需求,是“力度”支持;“需要”是指更高精神发展、素质提升的成长需要,渴望“温度”呵护。

  “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是中青报的办报宗旨,无论如何转型,围绕青年“需求和需要”的中心点始终不会变。

  比如,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近年来除了加强全媒体报道(包括创业维权)、提供决策咨询、搭建中间桥梁外,还逐步从“旁观者”、“报道者”角色,转化为“建设者”、“推动者”。一大批成功的青年创业者、创业家,已在我们的陪伴、呵护和支持下成长起来。

  比如,更好地通过已构建的覆盖近千所高校的全国创业教育渠道,开展“青年微创业”、“创业正当时”等线上线下活动,更好地通过“中国青年诚信行动办公室”落户中青报的契机,承办“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等高端会展、论坛,直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告别书架,实现转化落地,为青年创新创业融入国际前沿风尚和国家建设应用,不遗余力鼓与呼!

  也许,这些都是“创业维权”背后的力度和温度体现吧!

  

   相 关 阅 读

  维权成本高 周期长 举证难 赔偿低

  大学生创业者专利维权何去何从

  实习生 胡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6月21日05 版)

  日前,一个大学生创业公司的专利维权案,登上了2016年武汉市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

  这家被侵权的公司名为武汉毳雨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核心技术是由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李恒2012年在校研发出的一种“高空喷淋降尘系统”。该系统通过将水雾化进行高空喷淋,吸附工地现场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和杂质,达到润湿地面和防止尘土重新扬起的效果,改善城市环境。

  武汉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曾专门组织评审,认为该技术成果属国内首创。依托该成果申请到的国家专利,李恒在校开始了创业。

  被侵权获赔2.8万元

  但在去年8月,毳雨公司销售人员发现武汉某环保公司制造了模仿该专利技术的塔吊喷淋装置,并销售给两家公司共6套设备,在武汉某大桥和某地铁工地投入使用。

  为此,毳雨公司以涉嫌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向武汉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申请立案。经调查,武汉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认定毳雨公司被侵权。

  结果是,侵权企业一次性赔偿毳雨公司2.8万元。考虑到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原施工现场继续使用已安装的塔吊喷淋装置。

  “这2.8万元,也是我们磨破嘴皮才要到的。” 李恒说,侵权企业一共销售了6套设备,每套市场售价4万元。“依照专利法规定,根据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收益和处罚标准系数测算合计,至少要赔偿我们30万元以上。”

  可提出这一要求后,对方就一直以“没钱”等理由拒绝赔偿。李恒无奈之下只好一步步妥协,“当面交涉了不下6次,可还是一直谈不拢”。从去年8月一直拖到年底,对方才答应赔给2.8万元。“他们说就这么多,如果不要尽管去法院告。”

  “能赔一点算一点,有总比没有好”

  李恒一打听,知识产权局只具备行政权,只能认定是否构成侵权,没法核定具体金额并判赔。通过法院走司法程序维权并强制索赔,则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长,还要聘请律师,花费更大,迫不得已他们只好接受,“毕竟能赔一点算一点,有总比没有好”。

  2017年1月,毳雨公司收到侵权企业的一次性赔付款2.8万元。但在武汉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调解结案前,该侵权企业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质疑,“赔完又后悔了”。

  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在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1号法庭举行了巡回口头审理,将择期公布结果。

  这不是李恒的公司第一次遭遇专利侵权。“至少遭遇过5起。”李恒在维权之路上备尝艰辛。

  2015年,河南省安阳市一家建筑企业涉嫌侵犯毳雨公司专利权,产生专利侵权纠纷。“我亲自跑了3次,公司人员前后去了不低于6趟,花了5个月进行取证和维权申请。”李恒说,随后该市知识产权局进行多次调解,但双方未达成一致。只能认定该企业行为构成侵权,拆掉了设备。

  2016年1月,河北省邯郸市一家建筑企业涉嫌侵犯毳雨公司专利权。毳雨公司花了3个月取证、申请维权协调,结果同样还是只能认定该企业侵权,拆掉设备。

  “这连我们基本的维权成本都没法弥补,更别谈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这还是维权后拆掉设备的例子,还有更多的侵权企业根本不理。”就此,李恒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谁来帮大学生创业者维权

  李恒的维权经历不是个案。一直以来,维权成本高、周期长、举证难、赔偿低是制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瓶颈。

  武汉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服务专员邓梦说,2012年至今,该园区累计入住过近600家中小企业,现有的120家科技型企业中大学生创业企业有60家。“毳雨公司是园区至今唯一维权成功的。”

  “最近出版的浙江省知识产权司法报告显示,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案例数据是最多的。”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蔡祖国分析,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力量薄弱,企业本身不愿意选择成本高的维权方式,企业对专利权益了解不全面等是当前小微企业专利维权难的主要原因。

  他表示,“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企业不断涌现,知识型创业是最大特点,也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热切期盼。这类企业起点高、成长快,但知识产权侵害却可能直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小微企业维权还是得走司法程序,但难点在证据收集。”蔡祖国建议,在采用诉讼方式维权时,在诉讼地域管辖、证据保全等方面,必须运用专业化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可以把所有的侵权方告到同一个法院。“一并起诉,告倒一家就可以产生震慑作用。”

  他还呼吁政府加快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大侵权处罚力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维权信息服务,帮助搜集证据,减免一部分打官司的费用,分担维权成本。

  尽管维权一路艰难,但李恒没有放弃,还加大了公司技术研发投入,在他看来,知识才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杀手锏”。

  李恒介绍,毳雨公司目前有6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虽然路很长,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做,希望总在前方。”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