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中国梦·践行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人物专访第八期

“种树的海归硕士”吴向荣:筑绿色围墙锁干涸沙漠

发布时间:2017-07-12 12:37 来源:中国青年网 张群

  编者按: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正式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参与和见证了内蒙古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多次强调,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弘扬内蒙古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梦”践行者青春励志故事重磅策划“峥嵘七十载,扎根北疆情”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人物专访,聚焦为内蒙古各行各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典型,讲述、记录他们积极投身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火热实践中的时代风采和生动事迹。

  “峥嵘七十载,扎根北疆情”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人物专访第八期

  吴向荣:筑绿色围墙锁干涸沙漠。视频剪辑:綦智鹏

  吴向荣(中)与团队成员一起齐心协力保护树苗。受访者供图

  有朋友来拜访,见我在基地修剪树木,便问:“你一个人剪树不孤独吗?”

  “不孤独,因为我有树!”

  朋友又问:“但是树不懂你呀?”

  “你不是树,你怎么知道树不懂我!”

  今天下午,我爬在树上修剪,突然想起昨天开玩笑似的对话,第一次切身感到:树真的懂我!

  这是吴向荣3月13日在朋友圈的分享。正如故事中所说,即使远离妻儿,远离都市繁华,扎根沙漠治沙造林,但只要把树木当做自己推心置腹的知己,吴向荣说,他便不会感到孤独。

  手持环境学本科和经济学硕士文凭的留日海归吴向荣,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阿拉善人。本科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返回家乡,做一名沙漠里的独行者,默默为国家治沙造林挥洒热血、贡献青春。

  如今,吴向荣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东缘生态治理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主任,然而,每当别人问起他的职业,他总是笑笑说:“我就是个种树的。”

  18岁热血,去日本学环境学

  14年,吴向荣让荒漠开出一片花海。受访者供图

  贺兰山下,河套之西,大漠黄沙,戈壁无垠。一阵风吹过,沙土从地表漫起,直扑到人们身上……吴向荣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治沙造林的种子早已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

  有一个人,对吴向荣走上治沙造林道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那就是他的父亲吴精忠。小时候,吴向荣曾跟着父亲亲眼见证过专门用于“飞播造林”的农用播种机,种子从飞机底部撒落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想着那一颗颗种子将成长为一个个生命,给光秃秃的沙漠带来绿意和生机,吴向荣感慨不已。

  1992年,一位日本学者到阿拉善进行关于在沙漠种水稻的考察研究,这引发了吴向荣的浓厚兴趣。

  次年,正在读高三的吴向荣突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去日本,学习环境学。”

  刚从环境学本科毕业后,吴向荣对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当时,他认为,日本环境之所以搞得好,与其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而只要经济发展了,环境就自然而然变好了。于是,吴向荣又选择了经济学专业进行深造,“我读了两个大学本科。”吴向荣笑笑说。

  在日本上学期间,吴向荣寄居在米店老板大沢俊夫家中,为了让日本友人更加了解中国的人文风景,1997年,吴向荣邀请大沢俊夫和小学校长坂井昭保到阿拉善做客。

  “你们这里到处都是沙,怎么看不到草和树”,日本友人无意间的好奇发问,隐隐地刺痛了吴向荣的心。回到日本后,三人对阿拉善荒漠化治理的热情高涨,并逐渐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的一段流沙种植灌木林。

  起步艰难,绿色围墙锁沙漠

  吴向荣观察示范区树木的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吴向荣读环境学期间主攻大气环境,从事荒漠化治理完全是半路出家,“刚开始时,也不知道该怎么种树,只是单纯地想做好这件事,当时种了很多大树和景观树。”吴向荣告诉记者,这些树苗并不适宜在沙漠种植,再加上2003年全国遭遇非典,后期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结果可想而知,2003年种植的那一批树苗,几乎全部死亡。

  在总结了失败的经验之后,2004年,吴向荣带领团队,邀请当地及国内知名专家,深入腾格里沙漠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划种植方案,同时,通过打井、铺设管道等方式获取水资源,也正是从那时起,吴向荣明白了:“种树并不只是挖坑、浇水那么简单,它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后期管理维护。”

  其实,从事荒漠化治理初期,农民环保意识的淡薄也是吴向荣造林治沙的一大障碍。腾格里沙漠以牧民居多,但是绿色植物却很少,治沙造林的第一年,吴向荣等种植的小树苗刚刚挺直腰板,牧民就将羊群放了进去,修建的围栏根本不管用,“小树苗被羊群连根拔起了。”吴向荣叹了一口气说,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积极与牧民沟通,向他们解释治沙造林带来的好处。

  2005年,吴向荣首次提出“锁边”概念,即沿着沙漠的边缘植树,造起“绿色围墙”抵抗沙漠肆意扩散。如今,吴向荣带领团队已经造起了长20公里、宽500米~2000米的防沙治沙灌木锁边林,将一直向东肆虐、企图越过贺兰山脉的沙漠拦截下来。

  彻底转变,两对喜鹊之死

  如今的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东缘换上了绿装。受访者供图

  2007年,两对喜鹊的死亡彻底改变了吴向荣的治沙理念。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沙丘面积占71%,年降水量只有100多毫米,但是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二三月份会出现8级暴风……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动物极少出现。

  有一天,一只喜鹊的到来,让吴向荣欣喜不已。

  “啪”、“啪”……这只喜鹊一次又一次地扑楞着翅膀,拼尽全身力气撞击着房子的玻璃门,直到最后撞得头破血流,坠落在地上再也没有飞起来。

  随后,吴向荣又在角落处发现另外三只已经死亡的喜鹊。

  原来,当时示范区的树木正值开花结种,但是,却偏偏染上了一种专吃花蕊的害虫——拟步甲,为了保证树苗的健康成长,示范区对树木喷洒了农药。拟步甲被消灭了,可万万没想到,吃了拟步甲的蜥蜴中毒死了,而吃了中毒蜥蜴的两对喜鹊,同样也没有幸免于难。

  “为了保护植物,我们打了农药,却害死了吃害虫的喜鹊,我开始思考:治沙到底是为了什么?”吴向荣感到十分内疚和自责。

  吴向荣告诉记者,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沙漠是罪恶的,我们要改变沙漠”,只要一些有益于树木健康成长的措施,我们都会采取,其中包括灭虫、施肥。

  但是,努力绿化又是为了什么?

  “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实现动物、植物等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吴向荣说,这是他此前没有意识到的。经历了喜鹊死亡事件之后,示范区再也没有给树木喷洒过农药。

  种树植心,要从娃娃抓起

  孩子们到示范区体验种树的乐趣。受访者供图

  除了自己种树造林,吴向荣还热衷于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

  “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当地居民都能非常准确地告诉我花草树木的名字,但是日本人问我阿拉善的植物叫什么名字时,我却一个也答不上来,孩子们也不知道,这是教育上的一种缺失。”吴向荣补充说,“只有认识才能更好地保护,所以应该让孩子们有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从2004年开始,吴向荣联系当地学校,希望学校能带孩子们体验种树的乐趣,但是却遇到了重重阻碍,“主要是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吴向荣说。

  经过与某学校多番交涉之后,该校同意一批学生前往示范区体验、学习,“第一批学生不到20人,每名学生配了一名老师看护,车辆费用、午饭费用都是示范区承担。”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次成功的实地体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种树感兴趣,“现在局面已经完全扭转,不少学校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让孩子们有更多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实践机会。”吴向荣高兴地说。

  2016年,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不远千里来到阿拉善参加“种树植心”公益活动,孩子们上了生动而又难忘的一课。除了学校集体组织,也有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的自愿加入,一个大庆男孩和他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两位。

  2013年,大庆男孩前往美国读大学的申请已经尘埃落定,他想在出国之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思来想去,他觉得去沙漠种树,是一件很酷又特别的事情。

  “他们跟我们同吃同住,在地里干活,种树、浇水,不怕脏不怕累。”临走之前,父子俩还专门为吴向荣团队做了一顿饭表示感谢,吴向荣的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后来,每到暑假,大庆男孩都会来到腾格里沙漠待上一段时间,就像是探望一个许久不见的老朋友,到现在为止已经坚持三年之久。

  “我希望环境保护的种子能种进更多人的心里,让大家都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去,不仅要种树,更要植心。”吴向荣说。(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责任编辑:周婉娇】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