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75岁潘玉莲25年免费教学:送出2000名孩子 本身是低保户

发布时间:2017-07-10 08:41 来源:人民日报 

  潘玉莲正在为学生们上课。资料照片

  25年含辛茹苦,25年桃李满园,三尺台前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

  岁月如刀锋,催人老。曾经年轻俊俏的小姑娘,如今变成背影佝偻的老奶奶,但她仍然像一棵开花的老树,不忘初心得始终。

  她叫潘玉莲,她和“爱心小课堂”的故事传颂天山南北。

  小课堂成为她的“天命”

  1992年,“知天命”的潘玉莲从西藏回到新疆,在历经了半生的沧桑和奔波后,最终回到了故乡疏勒县。像是迎来了一次新生,她的人生从50岁翻开了新的一页……

  父母双亡,丈夫离世,归来后的潘玉莲一无所有,只能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

  上世纪90年代的南疆,很多少数民族小孩不会说汉语。潘玉莲出生于一个多民族家庭,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从小精通双语,是当地受人尊敬的“翻译通”。

  由于家长下班晚,很多小孩放学后在街上跑来跑去、打闹玩耍。看到后,潘玉莲主动请缨接邻居家的小孩放学,路上就教他们几句简单的汉语。

  和孩子们在一起,潘玉莲的一颗心也愈发天真、柔软。她下了个决心:干脆办个小课堂。

  小课堂其实就是家庭简易“小学棚”:狭小的房间,昏暗的灯光,一块小黑板,几张破桌椅,学生数个,老师一位。

  这是个爱心小课堂,不收取任何费用,孩子肯来就行。街坊邻里知道后很开心,想着孩子放学后终于有人管了。可淘气的孩子哪里愿意来呢?在学校待了一天,放学后只顾着疯玩。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前来上课的孩子寥寥数人。但潘玉莲并没有气馁,每天仍然认真备课、讲课。

  她是一个“神通”的人,从一开始教汉语,到后来教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她一人全包。

  她是一个有语言天赋的人,读书时学过俄语、英语,在西藏的6年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藏语,工作后又当过维汉双语翻译。

  她教孩子自有一套妙法。上课前,潘玉莲手里都会先拿一面五星红旗,让他们齐唱国歌;她时常为孩子们讲中国的历史,让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她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掌握汉语的同时,还要会简单的英语。“给好心,不给好脸”,这是潘玉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孩子们当天要是完不成作业,再晚她也会陪着。

  酒香不怕巷子深。时间一长,来潘玉莲小课堂的孩子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小课堂逐渐变成了大课堂,26平方米的小房间装不下,就挪到屋外的大空地上教,最多的时候坐着上百名学生。

  一颗心全扑在孩子们身上

  小课堂设在家里,可家里却不止潘玉莲一人,还有儿子、儿媳、孙女。“家里两间房,中间隔一道墙。娃娃们在那个屋读唐诗,在这个屋就啥事干不了,到头来我都会背了。”潘玉莲一家住的是土坯屋,儿子潘三虎打趣地抱怨道,“娃娃们的琅琅读书声震得屋顶都直掉土渣子。”

  有一次,儿媳在家里嘟囔了一句:“自己的孙女在外头上补习班一个月都要五六百块钱。咱一个月收50块钱不过分吧?”儿媳的话潘玉莲听出来了,她心里也清楚有很多家长都愿意交学费,但她都拒绝了。

  “都是街坊邻里、乡里乡亲的,从一开始就是免费的小课堂,况且,我做这个也花不了什么钱。”潘玉莲说“花不了什么钱”时满脸轻松,其实她在“骗人”。

  潘玉莲是低保户,平常一家人就啃冷馍、嚼硬馕,每个月的低保金除了维持生活开支,剩下的钱基本上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钱都去哪儿了呢?新铅笔、新本子、教辅资料、奖励用的小红花、课前给孩子烧的花茶水……这些都是她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钱不够用时,她就拖着患有旧疾的老腿,步行几公里去捡破烂瓶子卖。

  1998年,乌鲁木齐的一家单位想聘请潘玉莲教授俄语。当时,儿子也在乌鲁木齐打工,潘玉莲在犹豫中就答应了。可没过多久,孩子们纷纷打来电话,“潘奶奶你去哪里了?”“你家里怎么没有人?”“我们好想你啊!”……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潘玉莲再次犹豫了,一边是时常牵挂的孩子,一边是宝贵的工作机会,该如何选择?

  潘玉莲最终当然选择了前者。从那以后,潘玉莲再也没离开过孩子们。在她心中,这群少数民族娃娃是她下半辈子的精神寄托。她的一颗心,全扑在孩子们身上。

  6年前的一天,做工的潘三虎在装窗户时不慎滑落摔倒,心肌梗塞引发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那一天,潘玉莲的天黑了。

  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两边都是心头肉,潘玉莲一边往医院跑照顾儿子,一边仍不忘给孩子上课。她不愿看到爱心小课堂停办,她心里舍不得那群娃娃。两头跑的潘玉莲不能时刻陪伴在儿子身边。有一次,当她匆忙赶回医院时,竟然发现儿子从床上摔了下来,把她心疼坏了。

  雪上加霜,面对千疮百孔的家,不堪重负的儿媳抛下6岁的孩子选择了离开。从此,一家三代,三个人过日子。

  妻子离去,自身瘫痪在床,潘三虎彻底绝望了,他甚至一度将这一切的不幸怪罪到母亲身上,怪罪到爱心小课堂。“这些年,你全部心思都在课堂上,你为家做过什么!为我做过什么!”一次,情绪激动的潘三虎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砸得稀巴烂。

  这位老人,一生磕磕碰碰,生活早已将她打磨成一位坚强的女子。她这棵老树累了,但是并没有因此倒下,只因心中对孩子牵挂的火种从未熄灭。

  一双双小手拉着她的大手

  在潘玉莲心中,孩子们像一个个“小宝贝”;在孩子们心中,潘玉莲像个“老宝贝”,帮她扫卫生,给她揉肩膀,逗她开心。

  7年前的一个下午,潘玉莲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门口等孩子们来上课。脚步声、欢笑声、细语声,远处一群孩子手背在后面向潘玉莲走来。孩子们走到她面前,齐刷刷地从背后掏出一朵朵小花,“潘妈妈,母亲节快乐,祝您健康长寿!”

  那是潘玉莲过的第一个母亲节,她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多年后,潘玉莲仍然珍藏着这个特别的礼物,床头一个小盒子里装的正是孩子们当时送她的鲜花,如今已然变成了干花瓣,“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吾拉音木·卡德尔从小是孤儿,潘玉莲像妈妈一样照顾他长大。有一次,潘玉莲出车祸了,粉碎性骨折。住院没几天,潘玉莲不顾医生劝阻要回家,吾拉音木就天天背着她去医院治疗。

  为啥不住院?老人家没钱,但家长们都愿意帮着出医药费。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潘玉莲心里放心不下孩子们。住院时孩子们来看她,她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到床边背课文,背好了她才心安。医生、护士见此场景纳闷儿地问道:“这老人家是你们什么人啊?”孩子、家长们齐刷刷地说:“她是我们的亲人!”

  回家后的潘玉莲,上午去医院治疗,下午赶回小课堂。那段时间,她打着石膏的腿搭在椅子上,手里挥舞着粉笔,扯着嗓子为孩子们上课。

  25年弹指一挥间,从爱心小课堂走出的孩子已经超过2000名,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考上了内高班……一到节日假期,就有东南西北的人来看望潘玉莲,他们都是潘玉莲曾经教过的孩子。

  潘玉莲的大手牵着一双双小手,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们;一双双小手也拉着潘玉莲的大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围在潘玉莲身边。

  她像一棵开花的老树

  1999年,由于潘玉莲人缘好,社区聘请她担任居民小组长。除了照顾学生、儿子、孙女以外,她又扛了一份责任。

  居民热依汗姑·亚森下岗后,开了个小商店,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去年6月,全家赖以生存的小商店遭窃。热依汗姑绝望地坐在商店门口哭泣,当时,潘玉莲正从外面捡废品归来,见此情景,急忙上前询问。

  “天塌不下来,办法总会有的。”天近黄昏,这位矮小的老太太撂下一句话,拖着疲惫的步伐走了。第二天,老太太再次敲响热依汗姑家的门,手里攥着一摞皱巴巴的钱,“我的钱不多,这2000块钱你先拿着用。”看着潘玉莲真诚的眼睛,热依汗姑感动的泪珠一个劲地往下掉。

  爱心小课堂越办越火,各方都给予了很大帮助。2012年,当地党委、政府专门从社区腾出一间教室,供孩子们上课。在爱心小课堂搬新家前,潘玉莲在新教室打扫卫生,她佝偻着背扫地,眼泪一滴滴地落在地上,嘴角却挂不住地笑。孩子们终于有了像样的教室,她多年的心愿如今了结了。

  孩子家长、左邻右舍也经常变着法子帮助潘玉莲,在她生病时轮流排班照顾她,平日里也给她送去关心。

  在潘玉莲简陋的家里,有一张她珍藏多年的素描画,画中是一位貌美的女子,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清秀的脸庞,乌黑的辫子,那是年轻时候的潘玉莲。

  不知夕阳红了多少度,年轻时俊俏的脸庞如今布满皱纹,像刀刻一般清晰。75岁的潘玉莲经常抚摸这幅素描,盯着看许久,眼睛里有泪花闪烁。她说,自己无数次想起年轻时的模样,想起年轻时的梦想和情怀。但当她一想到孩子们纯真的脸庞时,扬起的嘴角如花儿般灿烂。

  75岁的潘玉莲像一棵开花的老树,任风雨划出一道道裂痕,任岁月留下一圈圈年轮,她和她的小课堂一直伫立在那里。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戴林杰】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