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小桥流水人家——“双面绣”上看苏州

发布时间:2017-07-07 14:11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铮、陈刚

  新华社南京7月7日电 题:小桥流水人家——“双面绣”上看苏州

  新华社记者姜琳、刘巍巍

  一面是憨态可掬的熊猫,一面却呈现秀美清雅的侍女——作为苏绣的最高绝技,“双面绣”不仅堪称苏州文化的标志,更可谓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活的象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发展与保护、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工业与生态等方方面面,苏州都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双面精彩”。

  古与今:800年前地图至今能用

  一幅绘于南宋绍定二年的石刻《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

  “拿着这张近800年前的《平江图》,在古城区不会迷路,甚至2500多年来苏州的规划,街巷、河道和桥梁至今都可一一对应。”苏州碑刻博物馆馆长陆雪梅告诉记者。

  出碑刻博物馆往南,跨过碧波荡漾的护城河,眼前所见立刻从“古典神韵”进入“现代繁华”:古城内,临河人家,木质楼房,镂空花窗,藤葛垂垂;古城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霓虹闪耀,车辆川流不息,天然湖泊、连片草坪点缀其间。

  城市风貌上的古今并蓄,在“经济账”上往往是一对矛盾体。

  生在古城、长在古城的姑苏区区长徐刚对此感触深刻:“苏州既是‘梦里水乡’,又是‘投资热土’。不到全国0.1%的土地,实现了全国约7%的进出口额,说‘寸土寸金’不为过。但古城14.2平方公里分寸未动,每年倒过来投入的保护经费超过2.5亿元。”

  算大账,不偏废。既留得住古城的味,又创造出新城的美。在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间取得精妙平衡的苏州,获得“2017世界城市峰会”举办权。今年5月,全球60多位市长领略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苏州样本”。

  已故两院院士周干峙曾这样评价: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地步,人们一定会反过来追求文化。快速发展的二三十年间,多少城市的人文风貌湮灭在这个规律里,但苏州用自己的城市哲学实现了超越。

  城与乡:山水闹市皆“天堂”

  城市有城市的风貌,农村有农村的样子,无论山水闹市,皆是人间天堂——这是苏州又一“双面绣”的佳作。

  在苏州最南端的吴江区,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苏州大剧院、吴江博览中心正在拔地而起;而20公里外的同里镇北联村,则是一派全然不同的“醇正水乡、旧时江南”景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阵阵花香扑鼻而来。

  在苏州主政者看来,所谓城乡一体化,是在空间上城乡有别,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在社会形态上,则要使农村既能保持田园风光和鱼米之乡特色,又能拥有高度的城市便利和较高收入。

  当一些地区在为农村“空心化”“脏乱差”烦恼时,苏州已完成了3112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成6个国家级、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林”以及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规划全部实现落地。

  作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苏州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多年在2以内。得益于“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2016年,苏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万元,消费支出1.88万元,后者增速还“跑赢”城镇居民5.3个百分点。

  守与进:不惜重金向生态“砸钱”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水,自古以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也是苏州环保和治理的重中之重。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苏州不惜重金向水中“砸”钱,甚至提出“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环境”。治水力度不断加大、治理途径多方探索,打出的一套套环保“组合拳”,营造出一幅幅“工业生态两相宜”的“美景图”。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50亿元的苏州工业园区,“一泓碧水”的金鸡湖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高端产业云集的苏州高新区,“山浮群玉碧空沉,万顷光涵几许深”的太湖风光令人沉醉。

  这背后,是苏州最近3年淘汰关停不达标企业3348家。去年8月,原苏州热电厂80米高的烟囱成功爆破,古城最后一根工业烟囱告别历史舞台。

  2016年,全市环保投入资金约641.23亿元,平均每天高达1.75亿元。2017年,仅水一项,苏州就启动总投资约26.4亿元的“清水工程”,对河道进行全面治理。

  目前,苏州河道水质主要指标从2011年之前的劣五类,提升到常年保持三类水左右。不仅水更清,天也更蓝,市区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0.7%。

  “苏州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靠不断创新和转型加以解决。”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苏州着力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实现经济的优化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光大、生态的保护与改善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业与居: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现代人梦想的“快工作慢生活”,在不少移居苏州的新市民中已成现实。

  31岁的白领小卿在一家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负责订单业务,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各国时差,让她常常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但是下班后只要跨过古运河,看到苏式白墙,闻到碧螺茶香,整个人立刻松弛了下来。”小卿笑着说。

  康美包公司的德国专家齐默尔曼·鲁本已来苏州7年,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谈起定居苏州的原因,他说,这里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居世界前沿,现代设施便利,教育资源优异;更重要的是能有特大城市很难具备的舒适生活。

  开春包青团、腌笃鲜,立夏吃竹签串蚕豆,端午食“五黄”,盛夏吮“六月黄”,中秋去石湖串月,立秋后煮桂花糖水鸡头米,冬至夜祭拜祖先……城市节奏再快,工作压力再大,苏州人依然遵循自然规律,保留着细腻的套路,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而这样的“讲究”,并非有钱人的“专利”。在县域经济遥遥领跑全国的苏州昆山,花10块钱就能吃到一碗地道的爆鱼奥灶面。本地人把车往路边一停就钻进面馆,连车窗都不用摇上。物价不高、社会治安良好,成为宜居的重要保障。

  去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公布的最新“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上,苏州位居中国内地最适宜居住的城市首位。(参与记者刘铮、陈刚)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赵建琳】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