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守候微光
APP下载

为什么要设立生活方式类作品

发布时间:2017-07-07 11:3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守候微光

  2017年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正在火热征稿中。本届设立纪实类和生活方式类。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活方式类的摄影作品?

  选自《在大学的这几年》

  尹孝勉/摄

  在参赛规则中,生活方式类作品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社交、自拍、时尚、旅行、运动、宠物、风光……希望从中能看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同时具有一定视觉表现力,敢于表达。

  严格来说,生活方式类不是一个摄影类别,它和纪实类的作品有重叠之处。而区别在于,生活方式类作品更多有关自己和自己身边的日常,是新技术的前端展示平台。我们希望看到年轻人在这个时代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选择、和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拥抱新科技的姿态等。这些细微的瞬间,组成一部分当下社会的图景。

  所以,你的照片可以关于——

   我与“我”

  ”自拍“从几年前被人冠以”自恋行为”,到现在逐渐“登堂入室”:设立独立的比赛、展览,慢慢成为寻找自我、帮助自我认知的一种方式。

  你的自拍可以是酱婶儿的↓↓↓

  Olesya Polupanov/摄

  Lexee-Koblenz/摄

  “与自己在公园散步。”

  Felicia Hodoroab -Simion/摄

  “我唯一的梦想是变美。真的很痛苦…但我无法停止。”

  Ola Walków/摄

  “双”

  Finnian Croy/摄

  也可以是酱婶儿的↓↓↓

  选自《现代风格房间中的自我肖像》。摄影师在每个生活过的地方都拍摄一张自我肖像,以探索自己和空间的关系。

  Anna Di Prospero/摄

  “假日”,选自《替代》系列。Woolley将自己的形象打印出来,并请一男子抱着她的2D照片在欧洲等地拍照。作者将这组作品认定为“自我肖像”,试图将打印的照片代表人们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讨论性别、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错位。

  Dawn Woolley/摄

  “2017年4月21日(今日穿着)”,选自《别把我从我的瓜中带走》。Jocelyn Allen在图片描述中碎碎念般讲述了她身上的每一件物品以及她的看法,还描述了照片中无法直观看到的她身上的物品。通过自我肖像, Allen表现出大学生常见的焦虑,以及对自己的认知、自信和自尊之间的不确定感。

  Jocelyn Allen/摄

  “自拍照”

  Julie Hrncirova/摄

  社交、传播方式的改变,促使很多年轻人尝试用创新的手段探索与世界的关系。

  Amalia Ulman/摄

  Amalia Ulman在图片社交平台Instagram,历时5个月假扮“白富美”,发布和男友的“狗血恋情”、整形手术等骄奢的私人生活照片,累计了大量粉丝。这其实是她的一个艺术作品《优秀与完美》,欲借此探讨社交网络中自拍建立起来的“假象“与”事实“。

   我与“他/她/它”

  生活的无数瞬间由身边的ta们组成。这些亲密的故事,也是你自己的独家记忆,iPhone的相册甚至已发展出通过面孔识别,为你创造个人回忆影片。这个ta可能是

  你的宠物——

  Yuuna Wang/摄

  Mette Lampcov/摄

  Ross Zietz/摄

  可能是你的朋友——

  “美丽”

  Andrej Kiripolsky/摄

  Yuki Cheung/摄

  或是你的同学——

  “VIP”

  “请客”

  “签到”,校学生会召开的新学期的第一次全会。右边的微信截图为签到通知。

  杨文彬/摄

  这一组选自《大学社会》。杨文彬从大一开始记录学校的学生会。他将多种媒介综合运用,包括微信截图与照片的并置呈现、照片与现场录音之间的并置呈现、空间景观的拍摄、局部细节的采集等方式呈现出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形态。

  也可能是你的家人——

  选自《玛莎》。作者记录处于青春期的女儿玛莎以及她的朋友们。

  Sian Davey/摄

  当然,也包括没有生命的ta们——

  “当代消费文化”

  Nadya Aleksandrova/摄

  “新约”

  Scarlet Evans/摄

   我与“世界”

  有人说“世界这么大,再不去闯就老了”,生命的维度可能需要用脚步去丈量。或许,也可以用影像来丈量?

  也许你曾俯瞰过世界——

  Man Ho Wong/摄

  也曾潜入水底——

  Guillaume Flandre/摄

  或是处于中间——

  Christian Cannon/摄

  或奔向世界尽头——

  Jeff Palacios/摄

  曾惊诧于传统的美丽——

  “越南渔民”

  Danny Yen Sin Wong/摄

  感受过自然的神奇——

  Kei Nomiyama/摄

  也记录过丰富的色彩——

  Wing Ka Ho/摄

  感动于浑然天成的巧合——

  Anais Stupka/摄

  也讽刺过现代人的矛盾——

  Matilda Fraser/摄

  “一种美”

  Shivonne Stevens/摄

   我与“这个时代”

  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的发展,给予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作可能。作为处于时代洪流的年轻人,也许你的作品热情地拥抱了高新科技,结合多种媒体形式讲述你对于世界的看法。

  选自《如果有来生》。作者参照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人们与逝者合影,假扮一名19世纪与她同名的女子,让她“穿越”到现代的网络社交世界中,合成社交网络版的“与逝者合影”。以探讨当下世纪,逝者影像与虚拟世界的复杂联系。

  Clare Benett/摄

  “Celine Liu &宋美龄”

  “Celine Liu &毕加索”

  “Celine Liu &肯尼迪”

  刘思麟/摄

  选自《Celine Liu》系列作品。刘思麟通过网络搜集名人的照片,将自己扮演的“Celine Liu”这一人物形象介入到画面中去。通过自我扮演与数字技术结合,以一种依附和共时性的方式,表达其对数字影像时代、网络传播时代以及消费个人符号的思考。

  你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赶快传来你的照片↓↓↓

  编辑|王婷舒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袁瑞】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