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资治通鉴】的历史智慧

子思的三点忠告

发布时间:2017-07-06 05:4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国刚

  卫国从来都不是强国,可是卫国的始封国君姬封,家世却十分“牛”!第一“牛”的是父母:他是周文王与太妃生的儿子。第二“牛”的是兄弟:武王姬发、周公姬旦都是其一奶同胞的兄长。姬封被称为康叔,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分封于此,到战国初年,卫国已经传了三十多代国君。

  孔子的嫡孙、大名鼎鼎的儒学传人子思,名孔(公元前483~公元前402),曾经在卫国生活多年。彼时三晋强盛,卫国沦为魏国的附庸,国事日非,子思就治国理政问题,多次对卫侯提出忠告。

  用人问题

  就《资治通鉴》的记载而言,子思首先谈到用人的问题。子思向卫侯推荐说,苟变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其才能足堪率领战车500乘。春秋战国的战车一乘,最多可以带兵70余人。能够指挥500辆战车、数万大军的,必然是大将。可是,卫侯连忙解释说,苟变诚然有军事才能,但是品行有瑕疵。他曾经在征收赋税的时候,白吃了人家两颗鸡蛋,所以废而不用。子思对此大不以为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大意是:

  优秀的领导用人,犹如巧匠处理手中的木材一样。用其所长,弃其所短。粗大的杞梓之树,几个人都无法环抱,哪个巧匠会因为树干上有几尺烂木,就废弃不用?如今我们处在战国纷争之世,选拔带兵打仗的爪牙之士,怎能因为两颗鸡蛋的事而弃置优秀的将领而不用呢?列国的诸侯会怎么看我们呢?

  子思的话道出了两点道理。第一,选拔人才要取其长,容其短。唐太宗就说过,人之行能(才能、品行),未必兼备。第二,现在是非常时期,大争之世,对于急需人才,更应该有包容心。苟变虽然曾吃了民家两个鸡蛋,毕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应该用其长才。所谓“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垢”和“疾”都不是好东西,但是,君主应该能够包容,特别是在创业时期,急需人才之际,应该用“最大公约数”来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没有“含垢藏疾”,一味求全责备,何来共图大业的“统一战线”?

  卫侯似乎明白了子思的意思,说“谨受教矣!”客气地接受子思的教诲。子思是社会名人,《中庸》一书即出自其手,卫侯不得不顾虑其社会影响,所以,能够听取其言论。可是卫国君臣之间的关系却满不是这么回事。“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卫侯决策错误,可是其下属群臣却异口同声地附和称赞。子思对一个叫公丘懿子的人失望地说:“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何以这么严重?子思接着谈了他对君臣关系的看法。

  决策问题

  子思认为,领导人在决策时,自以为是,就听不到、也听不进大家的意见。即使领导的意见正确,也应该集思广益,何况决策失误呢?群臣竟然苟同取媚,任由错误发展!领导者不问是非,就喜欢别人顺着自己说话,这是多么昏暗!臣下不管对错,只是阿谀取容,这是多么谄媚!主上昏暗,臣下谄媚,却高居于百姓之上,民众能拥护吗?长此下去,国家能不覆亡么!

  子思的意思很清楚,君臣之间只有相互坦诚,才能众志成城,治理好国家。领导搞一言堂,文过饰非,搞得大家都噤若寒蝉,不敢说真话,成天揣摩着领导的心思拍马屁,非亡国不可。于是,子思直截了当地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卫侯说:“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子思讲出了他的理由。

  国君有错误,却自以为是,卿大夫不敢指出来;卿大夫有错误,却自以为是,庶众不敢指出来。这就失去了纠错机制。上面感觉良好,自以为贤,下面的人同声附和,一片赞扬声。岂非自欺欺人!给领导戴高帽子的,就有好处;给领导提意见的,就有祸害。这样下去,正确的决策从何而来!《诗经》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君臣都说自己是圣人,无法辨别是非,犹如谁都分不清乌鸦的雌雄呀。)这话说的不就是你们君臣现在的样子么!

  和而不同

  子思对卫侯的上述两条忠告,道出了领导力修炼的核心内容:出主意(决策)、用干部(用人)。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记鲁穆公问子思:“何如而可谓忠臣?”(原文多假借字:“可女而可胃忠臣?”)子思回答:“恒称其君之亚(恶)者,可谓忠臣矣。”鲁公“不悦,揖而退之”。能够讲真话,指出国君过失的,就是忠臣。传承子思学说的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曾与齐宣王有一段问答:“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孟子·万章下》)敢于指出国君有重大过错,是贵戚重臣的本分。敢于向领导提意见,弥补国君决策中的失误,不是给领导拆台,而是补台,即所谓“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进谏纳谏,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一个内在必须环节。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