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我们驻守在昔日战场

在军旗升起的地方百炼成钢

发布时间:2017-07-06 05:2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达

学员进行班组协力穿越阻绝墙训练。匡大镇/摄

南昌陆军学院组织学员在纪念馆进行授枪仪式。匡大镇/摄

八一南昌起义油画前,学员们在讲解员引领下,学习光荣历史。匡大镇/摄

会昌战斗油画。资料图片

扫一扫看视频

扫一扫看H5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军队是要打仗的。”习主席指出,“军人的主要担当就是要能打仗、打胜仗。”回顾人民解放军90年的辉煌历程,就是一部光辉灿烂、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和奋斗史,更是一部南征北战、敢打必胜的战争史和胜利史。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解放军已经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速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现阶段,我国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的战争可能性不大,但因外部因素引发武装冲突甚至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忘战必危,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八一”前夕,我们派出多路记者,奔赴平型关、法卡山、珍宝岛等昔日战争发生地,寻访战场遗迹,探访驻守在那里的部队,讲述官兵们“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强军故事。今天,刊发第一篇——

  浑身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滴,姚文华觉得肩膀和腰失去了知觉,沉重的双腿踉跄着往前迈,脚板上的水泡钻心地疼。

  在毕业前期的百公里拉练途中,近700名南昌陆军学院学员突遇大雨,他们背着30公斤重的背囊艰难前行。

  “那些前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体力接近极限的时刻,一个问题忽然在23岁的姚文华脑海中闪现。

  “那些前辈”指的是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的革命先辈。在90年前那个被白色恐怖笼罩的夏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随后开始的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南征中,和姚文华年龄相仿的青年官兵们背着30公斤左右的装备物资日行军七八十里,每天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先辈走过的路不好走啊!”90年后,类似强度的行军让这群军校学员切身体会到了革命者的不易。再过几天,他们将奔赴基层部队担任中尉排长,从这座军旗升起的英雄城,踏上通往军营的最后一公里。

  “在军旗升起的地方举行授枪仪式,我想就是让大家明白人民军队从哪里来”

  对于这些年轻的军校学员来说,南昌是一座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一提起南昌就想到南昌起义。”皮肤黝黑的王彦民说,“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走在南昌街头、八一公园、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碑等带有八一标志的建筑随处可见。毋庸置疑,90年前的那场起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一张红色名片。

  王彦民毕业于装甲兵工程学院,毕业前夕选择任职培训院校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昌陆军学院,因为对人民军队的诞生地“有一种天然的向往”。

  刚入校的学员们发现,穿着军装在外训练时,来来往往的路人会对他们报以微笑,或者投来饱含敬意的目光,这种无形的礼遇让小伙子们“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短暂的外出时间里,他们喜欢在偌大的南昌城里探寻南昌起义的遗址。

  位于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内的江西大旅社是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为了迎接建军90周年,这里正在加固维修,无法进入内部参观,这成为不少学员心中的遗憾。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宣告起义开始的枪声在灰色的江西大旅社楼前骤然打响。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划破夜空,“火星四射,流弹呼啸”,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正式拉开。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战斗率先在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指挥部附近展开。敌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和省政府距第二十军指挥部仅两三百米,驻扎着一支兵员充实、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由于叛徒告密,起义被迫提前两小时进行,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尚未赶到,而敌人已经有所准备,因此战斗打得十分激烈。

  “战斗一打响,他们就紧闭大门,在街西高达19米的鼓楼上架起了6挺重机关枪,以密集火力向起义军疯狂扫射。”南昌陆军学院专家丁晓春在《放眼看南昌起义》一书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激战场面。

  总指挥贺龙和参谋长刘伯承冒着枪林弹雨亲临火线指挥。经过观察,他们决定采取正面佯攻、两侧迂回的战术,一部分兵力在正面吸引敌人火力,主力部队占领两侧制高点压制敌人火力,“顷刻间,鼓楼的敌人机枪被打哑了,据守在大门口的敌人倒下了。”起义军战士冲进敌指挥部,同顽抗之敌展开白刃战,最终歼灭了敌人。

  直到今天,第二十军指挥部大楼的窗口上依然保留着密集的弹痕,提醒参观者当年的战斗何其激烈。

  第二十军在南昌城西与敌激战的同时,叶挺率领的第二十四师也在城东投入战斗,“伴随着紧张的号声、激烈的枪声,官兵们喊杀声震天”。

  2015年毕业的南昌陆军学院学员李修远曾经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那些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的起义军学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们和我们年纪差不多,又都是优秀的储备军官,但面对牺牲谁也没有退却。”李修远感慨。

  1927年8月1日早晨5时左右,持续了近4小时的起义战斗宣告胜利结束,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的楼顶飘扬起鲜艳的红旗。从此,一支崭新的人民军队在这里诞生,南昌也因此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每年夏季,南昌陆军学院都会组织新入学的学员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并举行庄严的授枪仪式。在南昌起义领导人雕塑前,学员们从队干部手中接过钢枪,高举右手承诺:“我宣誓: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武器装备……”

  和很多新学员一样,李修远当时“光顾着激动了”,并没有理解仪式背后蕴含的深意,回到学校细细思考,他才体会出其中的意义。

  “在军旗升起的地方举行授枪仪式,我想就是让大家明白人民军队从哪里来,我们肩上的责任是什么,使命任务是什么。”他说。

    “我要让大家看看,我军的青年军官是有血性有骨气的”

  23岁的学员姚文华空闲时喜欢读历史书,他对南昌起义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后的征程。

  1927年8月,南昌起义一爆发,国民党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立即调集各方兵力“围剿”起义部队。一时间,刚刚经历革命洗礼的南昌呈现出黑云压城之势。

  根据南昌起义筹划时就确定的方针,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在烈日炙烤下,年轻的战士肩扛各种武器、携带大量子弹,背着背包、军毯、洋镐等物资行军,食物、饮用水、药品均告短缺,不少战士饿倒或病死在行军路上。

  “如此恶劣的环境,还有敌人的不断威胁,这对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姚文华不禁感慨。

  一些被革命高潮裹挟进革命队伍的投机分子开始动摇。南征刚开始,蔡廷锴就携第10师叛逃。3天内,逃兵成群结队已近5000多人,“大炮丢了,迫击炮丢了,但发的军饷却装进了兜里”。

  但更多的战士抱着坚定的信念,义无反顾地跟着队伍前进。起义军所到之处都能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与恶劣的环境相比,信仰的缺失更可怕。9月中下旬,进入广东省的起义军前后两次分兵,决策上的失误使部队在数倍于己的敌军面前损失惨重,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最后,起义部队仅余一部安全到达海陆丰,一部由朱德率领“隐蔽北上,穿山西行,直奔湘南”。

  在起义陷入低谷时,各级干部和士兵纷纷离队,一些人提出解散队伍,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之势。每每读到这里,姚文华的心总像是被揪着:“如果当时队伍真的解散了,中国革命以后会怎样?!”

  关键时刻,朱德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最终,八九百人选择留下。作为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火种,这支经受住考验的队伍千里转战,于1928年4月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不想着自己保命,而是坚定信仰,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姚文华说。后来,他逐渐明白,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这是一种精神力量”。

  在南昌陆军学院组织的重走长征路和赴井冈山现地教学等教育活动中,在学院红色资源研究中心浏览视频、观看展板时,姚文华也曾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不只是他,参加过现地教育的学员们发现,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生活。

  “训练太累坚持不住的时候,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在心里问自己,那些革命前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22岁的学员陈欢欢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2015年毕业分配时,综合素质评定排名本专业第一的李修远本可以选择条件优越的大城市,但作为支委,他选择了驻地在新疆的某师。在递交申请书前那面临抉择的几个小时里,他脑海中的一个想法压过了其他念头:“关键的时候要敢于站出来,先烈们流血牺牲时可没有犹豫。”

  “我要让大家看看,我军的青年军官是有血性有骨气的,不是只想去安逸的地方!”李修远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一个是对身体的磨练,一个是对精神的洗礼”

  成为一名优秀军官是年轻学员们心中共同的梦想。但一年前到南昌陆军学院报到时,他们刚刚在军校或地方高校读完4年本科,普遍觉得自己的素质离一名合格的军官“还有不小的差距”。

  “刚到学院时,教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身上书生气太浓了。”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孙海朝笑着说。

  4年的学历教育带给学员们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宽阔的视野,但他们仍然缺少一名基层排长需要的能力素质:体能偏弱、指挥技能欠缺、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作为一所培养基层军官的院校,南昌陆军学院将在一年的任职培训期内培养学员走上岗位后需要的军事指挥、组织管理、政治教育等能力,解决军校生到部队后“水土不服”的问题。

  来到这里后,学员们感受最明显的是实战化训练强度陡增。“以前在大学每周跑3公里,来了之后先是跑5公里,然后是武装5公里、战斗3公里,还有指挥训练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23岁的国防生陈文龙自信满满,“以现在的训练强度和身体素质,到部队带兵训练肯定没有问题!”

  南昌陆军学院素来以训练作风扎实著称。陈文龙告诉记者,他们全年三分之二的课程都在室外进行,内容包括指挥技能、专业技能、战术运用等。一年下来,学员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但能力素质明显提升,说话也更加洪亮,用教员们的话说,“更接地气了。”

  作为一名基层指挥员,部署战斗是一项必备的技能,而这也是年轻的学员们最缺乏的能力。90年前的南昌起义中,起义部队就曾被这个问题困扰。

  “经过这几仗,我深感起义军的勇敢精神是不成问题的,但我们这些人都很年轻,都缺乏战役战斗指挥经验,碰到敌人就是硬拼,所以往往一仗下来,把敌人赶跑了,歼敌不多,自己伤亡却很大。”时隔多年,参加起义的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总结道。

  年轻的后来者们也在解决这些问题。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学员们要接受连排班战术训练,并在毕业考核中通过战术课题演练。“我到部队当兵锻炼,看排长组织进攻战斗的试教作业感觉太难了。”黑龙江大学毕业的国防生李金泽说,“到这里之后发现教材里有详细的说明,教员经验丰富,很快就学会了。”记者见到他时,他和战友刚刚在野外结束一场模拟阵地防御战斗,打退了一个模拟装甲步兵连的进攻,顺利通过课目考核。

  眼下,学员们正在南昌附近的野外驻训点训练,整天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参加毕业前的综合野营演练。对于这些即将毕业的学员来说,一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活动分别是野营拉练和红色资源现地教学,“一个是对身体的磨练,一个是对精神的洗礼。”经历一年锤炼后,他们马上就要分配到各个部队。

  90年前的南昌起义走出了许多将领,他们的故事激励着这些年轻人前行。1955年授予的十大元帅中,有6位来自八一南昌起义,他们是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在10位大将中,粟裕、陈赓、许光达均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上将、中将、少将当中更是数不胜数。他们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这群从以人民军队诞生地命名的军校里走出的年轻人,同样满怀理想,他们即将奔赴全国各地的军营,从基层部队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