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 八面来风
APP下载

总书记把脉深度贫困 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发布时间:2017-06-27 13:5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立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3日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有针对性地赴贫困地区考察调研。每到一地,他都不忘走访最贫困的农家,问住问暖,看衣看粮,体会贫困群众的苦楚,思考国家的责任,并针对性地提出脱贫良策。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武陵山区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此次到山西调研后,总书记又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了由11位深度贫困地区的省市州和县旗党委领导出席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显然,座谈会的目标是为了破解条件相对更恶劣、资源相对更匮乏、贫困人口比例更高的深度贫困。助推深度贫困地区人民早日脱贫,无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考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把脉诊断深度贫困“疑难杂症”,对接精准扶贫决策,针对性地提出了8条要求,为补好深度贫困的短板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强调的是精准识别与精准投入。“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要扶真贫,真扶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否则,宝贵的扶贫资金就会被造假、盘剥、操纵。之前,审计署就曾审计发现广西马山县精准扶贫中,有3119名包括国家公职人员、私企老板、个体户在内的富人被“精准扶贫”。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识别不但要理性客观,实事求是,更要严格遵照国家和地方建档贫困标准。在加大扶贫投入方面,地方政府要集中政策、项目、资金,优先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形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合力。

    “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强调的是精准施策、靶向滴灌、民生兜底,以扶贫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深度贫困地区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各有地理、环境、文化、资源制约,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采用异地搬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生态扶持、民生兜底等方式,逐步提升这些地区贫困群众受益面,进而通过扶贫攻坚,提升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加大各方帮扶力度。”“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强调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精准互助、对口支援、扶贫扶志,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两次赴宁夏考察,五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会议,开创了扶贫路上的“闽宁模式”。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主持召开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对东西部省份对口扶贫协作提出提高认识、完善结对、明确重点、加强考核“四点要求”。此外,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教育、文化、医疗、技术扶贫,大力宣传“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充分激发深度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从“等、靠、要”向自主积极勤劳致富转变。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检查督查。”强调的是精准扶贫责任,严格扶贫政策、资金监督。近日,158个贫困县扶贫审计结果公布,其中,119个(占四分之三)或没有及时出台实施办法,或基本按原渠道进行管理,或纳入整合的资金不完整、拨付不及时,直接导致扶贫资金长期闲置。这一方面说明地方领导干部没有主动作为、勇于作为意识,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地区脱贫攻坚目标考核工作不到位。深度贫困地区要划定具体责任,对接容错机制、奖励机制、考核机制,鼓励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作为、愿作为、勇作为。同时,要通过党委监督、纪检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等,织密扶贫监督之网,让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没有市场,让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黑手”不敢乱伸。

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