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张坤:金融改革创新与开放共生

发布时间:2017-06-25 18:0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坤哥007·张坤

  ---第 209 期---

  2017/06/25

  Topic:金融改革创新与开放共生

  文 / 张坤

   今 日 之 声

  张坤:

  最近一系列与金融有关的论坛不少、新闻不断,我们这些外行人只能片断地听点弦外之音,特别是关注可能与普通人有关的。比如越来越感到有这样的趋势: 你能看到你的金融在“干”什么——尽管风险多多,但更加开放、公正、透明的趋势不可阻挡。

  在今天杭州的私募基金全球峰会上,上海为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联动发展而举办的“陆家嘴论坛”,都有这样的一些印证。

  分享三点体会。

  一是防范风险与稳健发展并重,呼唤更加开放的金融竞争。

  金融稳定、金融安全不等于金融保护,让金融活水更好流入实体经济,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的步伐不能停止。商品市场更开放了,人力市场更开放了,资本市场想关也关不住了!

  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构建一个全新的竞争型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金融政策支持和产品创新等,同时还要有智慧和能力重构国内、国际共存和谐、互利共赢的良好生态圈。

  不得不承认,随着资本帐户逐渐开放,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失状况,反映出了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差异。诸多原因中,还是可以反思出普通百姓可以看到的一些现象:比如我国股市风险年波动率60%,是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两倍,没多少人能靠股市获得稳定回报;比如90%的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保险等机构,分担、分享体系尚不健全。虽然政府不像过去那样大包大揽了,但是一面“不正常”地被一些房地产等企业“绑架”,一面在“正常”地创新改革一些市场化措施中,有利了似乎是应该的,亏本了还被要求索赔,政府部门没走出“冤大头”的窘境;比如政府权力职能部门的资源过度集中,使去中心化等改革任重道远,上海要想在国际金融领域再上台阶,高端国际金融人才少、商务成本高等具体问题不容忽视。

  二是智能化让金融与百姓之间越来越联结化、场景化。

  中国人不用现金、一卡“刷”遍天下的场景,已震憾了世界。智能化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金融服务实体,会在场景化特征下能得到最完美体现。

  支付宝等新金融交易模式,还正在倒逼金融改革开放更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加走向普惠。

  过去一提金融服务,主要指服务富人或大机构,而真正把科技金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创新创造购买力,会使市场开放与价值创造良性互动,得到从未有过的释放。网上的购物狂欢,实体店的日益萧条,中产阶级购物更加理性化的“任性”等等,都表明了 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金融潜力,这不仅涉及不浪费的动员,而且意味着创新模式可以引领实现更好的“银企共鸣”。

  三是在开放中始终把“创新驱动”摆在首位。

  创新决定未来,从“天上星”到“地上终端”,我们的一些硬件芯片技术突飞猛进,但另一方面我们亟需更有价值的突破创新。比如金融投资更多投向“0”到“1”,而不是急功近利的“1”到“2”,或“2”到“3”,即便令人骄傲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落后于美国的GPS近30年,从“0”到“1”里面还有一个精准研发设计问题,以减少投资者风险。

  还比如我们对全球视野下金融改革与稳健发展,更应深层次开放学习基础,大胆创新。不必要被美国表面的复苏所困惑,美联储一面加息一面缩表,主要靠货币政策支持,特别是超长货币政策,美国央行直接给按揭支持房地产市场投资,但美当前一系列政治的不稳定、不确定性,都可能给美股和经济带来负面冲击。我们在盘活庞大强劲国内市场同时,必然要在进一步走出去的创新战略中寻找新发展机遇。

  因为全球化仍是当今时代创新的基本特征。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的投资发展理论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这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开始表现为正值,去年我国人均GDP已超8860美元,对外投资增长4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对外投资国,下一步创新驱动、产融结合、金融引领,加大投资基础设施、国际产能,解决跨文化冲突、信息不对称、有效整合不力等问题,必然更加互利共赢,惠及世界。

  截至2017年6月11日,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册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达6875家,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5957只,实缴规模1.68万亿元。与备案之初的2014年底相比,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备案基金数量和实缴规模分别增长378%、589%和263%。

  在6月24日举行的2017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上,透过一系列数字、数据,我们更好的理解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私募基金的责任”,也在了解一些基本趋势后,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你能看到你的金融在“干”什么——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后续关键问题的基础:看到了,又怎么样?到底怎么干、干什么?

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