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修“爱民路” 打“爱心井”

沙漠里的“母亲派出所”

发布时间:2017-06-23 05:5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杜沂蒙

  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4000毫米,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近60天,特大沙尘暴频发,地下水含氟量严重超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巴丹吉林沙漠一块“生命禁区”的真实情况。

  可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仍然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到了算井子就没想着退缩,有的甚至一待就是八年。他们就是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担负着102.79公里边境线和2.1万平方公里边境辖区的治安管理任务。

  王长青曾是算井子派出所教导员。他顶着一头浓密的黑发来到算井子,可是长时间饮用含氟含碱超标的“苦水”,王长青的头发开始不断脱落,直到秃顶。其间他有多次调离的机会,但每一次他都选择了放弃,在算井子一干就是10年。妻子、女儿生病他不在身边,母亲病重他也不在身边……他说:“既然选择了奉献边防,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即使酷暑,官兵们依旧需要坚守在边境一线巡逻。戈壁深处白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官兵们每天需要冒着风沙徒步巡逻超过20公里,可以说每完成一次这样的巡逻任务,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穿上军装,又在这样一个光荣的集体里,我感觉有一股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让我自豪,更让我奋进!想着这些,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派出所教导员夏柑用沙哑的声音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除了在边境一线和辖区社会面巡逻排查,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也是算井子派出所官兵们的重任。但是大家深知,要筑起一道反分裂、反走私、反偷渡的铜墙铁壁,光靠所里的十几个人是不够的,必须宣传发动群众。

  自1971年建所以来,派出所官兵穿沙漠、进牧户,跑遍了辖区每一个角落,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600余场次,印发宣传资料4000多份,为的就是让“国家、国防、国土”的思想深入辖区每一名群众内心,在辖区形成“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的氛围。

  算井子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物质、精神生活匮乏,派出所就成为方圆百里内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官兵们在承担繁重边防保卫任务的同时,还充当起当地群众的卫生员、保卫员、邮递员、售货员、宣传员、放牧员、炊事员、理发员、科技员、信息员的角色,有时就连牧民家的婚丧嫁娶,都找派出所帮忙张罗,官兵们也因此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十大员”。

  距算井子边防派出所50公里的地方,住着高氏三兄妹,由于常年放牧,他们精神空虚,迷恋上了有害气功。为帮他们摆脱困境,官兵们想尽了办法。在一次走访时,官兵偶然听其他牧民提起,高家兄妹喜爱弹吉他,还有点儿基础。于是,派出所购买了两把吉他和一些科技书籍送给他们,并安排两名官兵重点帮扶。

  一年之后,高家兄妹重拾生活信心,不仅远离了有害气功,还成为了算井子地区警民乐队的文艺骨干。

  住在派出所附近的陶斯娜是一位孤寡老人,丈夫1998年去世后,派出所官兵们便主动担负起照顾她的义务。时间久了,老人也把派出所官兵称作自己的“兵儿子”。一天,细心的官兵发现老人心事重重。原来老人小时候被生父送给了算井子一户牧民,古稀之年的她有了寻亲的念头。凭着一张老照片和老人依稀的记忆,派出所官兵在甘肃省金塔县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帮助老人与弟弟重逢。

  近年来,派出所官兵先后修建“爱民路”40余公里、打出“爱心井”7口,建立“爱民医疗室”“爱民商店”,为牧民送医送药500余人次,代购日用品30多万元,抢救危重病人86人次,连续多年实现常住人口走访率、警民双向熟悉率、群众见警率和满意率“四个100%”,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母亲派出所”。

  这支队伍曾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等奖项,今年,还获得了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