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守候微光
APP下载

中国青年报中的高考面孔

发布时间:2017-06-08 19:0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守候微光

  1979年,北京轻工业学院,新生在上制图课。

  中国青年报 侯立印/摄

  高考制度恢复40年来,与时代、与青年同行的《中国青年报》,在1978年复刊后,始终是这一历史变迁过程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者。

  1977年,570万考生涌进尘封10余年之久的高考考场,最终27.3万人走进校园,成为大一新生,他们有的十几岁,有的三十多岁已拖拉家带口。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七七级新生上数学课。

  中国青年报 铁矛/摄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温元凯给七七级新生上课。

  中国青年报 铁矛/摄

  1979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学生在图书馆自习。

  中国青年报 侯立印/摄

  1979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

  中国青年报 侯立印/摄

  1979年,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学生在实验室上解剖课。

  中国青年报 侯立印/摄

  中国青年报老照片制作 张左

  1991年7月7日,高考第一天,北京市25中考点外焦急等待的家长。

  中国青年报 程铁良/摄

  1994年7月8日版面

  2000年8月,本报对隆回一中保送生舞弊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引发了保送生政策的重大调整。2001年,保送生数量从往年的25000人锐减到5000人左右。

  中国青年报吴湘韩

  2001年7月本报连续刊登山东曹县一中“高考替考”的消息,引起社会舆论极大关注。

  中国青年报 郑琳 蒋韡薇 杜涌涛

  2006年6月,本报陆续推出《上千“体育竞赛优胜生”是水货》等20多篇报道,多方面展现和剖析一些加分项目已沦为腐败温床的事实和原因。这组报道推动了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政策得到进一步规范。

  中国青年报 李斌 万兴亚

  2007年,6月28日,“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大型公众调查”结果发布。这项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青年报联合举行的公众调查,对科学、理性地分析高考,明确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 谢湘 成梅 董伟 唐永林 周珣 原春琳

  2013年4月23日,罗彩霞参加中国青年报报道对象回家活动。罗彩霞是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人,因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及身份证被盗用而造成2009年本该毕业的她无法毕业。

  中国青年报 陈剑/摄

  2009年5月5日版面

  中国青年报 刘万永

  2012年6月4日下午,湖北黄冈中学高三年级教室外,一位家长帮身后的孩子把课本和复习资料搬走。

  中国青年报陈剑/摄

  2012年6月4日,湖北黄冈中学,一位备战高考的高三女生在教室里午休。1979年,黄冈中学23名考生包揽了湖北省状元、探花、榜眼。以题海战术闻名的 “黄冈兵法”风靡一时,黄冈中学曾被看作是美好前程的代名词。

  中国青年报 陈剑/摄

  2012年6月6日,高考前一天,甘肃省天水市渭南镇景湾村的高三学生坐火车去高考。

  渭南镇以及周边新阳镇、三阳川等地的高考考生,每年都要从这里赶往天水参加高考。从渭南镇到天水市,坐汽车需要20多分钟,但11元的车票还是稍贵些。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还是会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火车,选择火车完成这趟旅程需要40多分钟,但票价只有2.5元。

  中国青年报张鹏/摄

  2012年6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巡视考场后,被记者和家长围住。这一天,南科大在全国8个省份同时举行自主招生能力测试(复试),广东省的考点设在南科大内,300多名考生参加了复试。被视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田的南科大,坚持在治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机制、人事管理等方面创新,其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青年报 郑萍萍/摄

  2013年6月6日,甘肃会宁桃花山上,高考前一天,上山烧香祈福的高考家庭络绎不绝。当地的会宁一中以高升学率闻名。

  中国青年报张鹏/摄

  2013年8月10日晚,天气闷热,河南省内黄县一处美术高考培训学校宿舍,十来位男生挑灯夜战,练习速写。在一些考生看来,艺考的文化课录取分数较低,成为挤过高考“独木桥”的捷径。近些年来,除了城市,乡村也掀起了一股“艺考热”。

  中国青年报 赵迪/摄

  2015年6月6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高三理科17班,晚自习后,莫嘉兴(左)在已熄灯的教室里为同学讲题。出生在广西梧州的莫嘉兴9岁随父母来到中山。2016年起,广东省全面放开异地高考。据悉,最终有9570名随迁子女考生获准在广东高考,莫嘉兴就是其中一员。

  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责任编辑:李明芳】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