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最新研究证明:

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的临床严重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发布时间:2017-06-06 16:3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周凯 王锡玲

  中青在线讯(王锡玲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周凯)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余宏杰课题组在人感染禽流感H7N9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和大流行风险评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2013–17年中国五波人感染禽流感H7N9疫情的流行病学研究》为题以快速通道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感染性疾病》。

  余宏杰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引进的杰青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王锡玲和中国疾控中心博士生姜慧是共同第一作者。

  自2013年3月中国发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以来,每年冬春季都会出现一波人感染禽流感H7N9疫情。该病毒可通过基因重配或适应性突变演变成为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持续的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是大流行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在2016-2017第五波疫情前,H7N9病毒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类感染该病毒后不出现临床症状。

  然而,2017年2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报告从广东的两例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中分离病毒株的测序结果显示,病毒的HA裂解位点插入了多个碱性氨基酸,提示该病毒已变异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出现病死等情况。此外,2016-2017年第五波疫情较往年出现得更早,报告病例数也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波。

  第五波疫情中人感染禽流感H7N9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严重性是否发生了变化?其引起大流行的风险是否增强?这已成为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余宏杰课题组自2013年始,在禽流感H7N9的流行病学、传播动力学和大流行风险评估等领域开展了持续研究,已在国际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

  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聚焦于2016-2017第五波禽流感H7N9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严重性,并与前四波进行比较,以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严重性和大流行风险是否发生了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人感染禽流感H7N9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提示病毒在禽间的地理扩散范围更广泛。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活禽市场关闭,病毒可沿着家禽运输和交易的路线隐性传播,持续扩散到没有或没有严格执行活禽市场关闭的地区,包括尚未发现疫情的地区。

  本研究提示对活禽中的禽流感H7N9监测需进一步加强,并建议采取永久性活禽市场关闭,或在疫情发生前采取主动的活禽市场关闭措施。人间病例对于病死禽的暴露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未来可随禽中循环的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禽流感H7N9病毒的比例的变化而变化。第五波疫情报告的病例数高于前四波,提示禽类中H7N9病毒的循环强度可能较前几波高。

  本研究创新在于全面阐明了2013年至2017年人感染禽流感H7N9的流行病特征及临床严重性的变化,为大流行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证据。

  据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教育科学部编辑)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