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陈宝权——

在人才试验田里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7-06-05 04:5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邢婷 李新玲

  在同行的惊讶和不解中,陈宝权4年前就任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彼时,陈宝权从美国回国正好5年,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建了可视计算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在虚拟现实和视觉计算领域可谓风生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CAREER奖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作为计算机图形领域专家,陈宝权有诸多学术光环,为何还要接受一次全新的挑战?他当时并没有过多解释。

  4年过去,正好完成了一个批次的人才培养,而且质量还算上乘,陈宝权才开始谈及自己当时的选择。“我在国外也是在高校工作,对学校环境不陌生,相对于科研院所,高校的学院是一个较完整的人才生态系统,会是一块极好的试验田。”陈宝权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把科研环境比做一个池塘,那么学校环境是最优的。

  “我做了两件事。一是按照国际惯例引进人才,二是完善制度建立新的学术评估体系,包括营造学科发展环境,建立对教师的职业定位、学术评价、激励措施等。”4年来,陈宝权深刻感受到山东大学这个“百年老店”的强烈改革意愿,也感谢学校提供的各种条件,让他的想法得以实现。

  “预聘制”让权力“自废武功”

  “教师引进往往是人来决定,不是规则决定。”1999年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之后创办了3D图形方面的公司,在学校和企业界都有丰富经历的陈宝权,刚上任时看到了学院在学科上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差距,以及用人方面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差别。引进人才成了他的第一目标。

  在学校支持下,山大计算机学院开始实行教师“预聘制”,设置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三类岗位,并制定了一套规范的制度保障实施。

  陈宝权先是带领团队聘请了10位国际同行,组织了学术指导委员会,这些专家都是计算机领域各个研究方向的顶尖科学家。“预聘制”申请人要自己提供3封同行推荐信以及简历,先由学术指导委员会中的3位专家成员进行评估,再从国内计算机领域确定3位外审专家综合评估。最后由学院内部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评估确定。

  对于为何把外审专家放在整个程序的最前端,用陈宝权的话来说就是“自废武功”:“制度把院领导和班子的进人职能进行削弱,让同行评议充分发挥作用。外审专家都是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不会放水徇私情。”

  在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名单里,美国工程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福利(James D. Foley),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晓东,微软研究院张正友,澳门大学副校长倪明选……这些在计算机领域响当当的名字名列其中。

  “预聘制”在山大计算机学院已实行3年,从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引进11名教师。青年教师李杨彦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以“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身份加入山东大学的,他的博士后导师一位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另一位是欧洲图形学杰出奖得主。

  “近几年国内高校科研实力取得长足进步,回国进入国内一流高校是非常自然的选择。”李杨彦说,他在斯坦福期间就曾与山大计算机学院进行过科研合作,发现有些优秀学生的科研能力很强,感觉自己有责任和渴望去发掘和引导他们。

  其实李杨彦是陈宝权回国后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目前已经在计算机图形学和智能视觉方面崭露头角。这名学生的出色表现让陈宝权对于本土的人才培养有了信心:“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培养出优质人才。”

  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回国的聂礼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被直接聘为“预聘制”教授。他认为自己是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受益者。

  被直接聘为教授的郭炅,回国前已经是德国耶拿大学教授,今年刚被任命为学院副院长,分管外事和研究生培养。他感觉学院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国际化氛围,与国外著名科研机构交流频繁,相信科研人员在这里能够获得更好的学术发展机会。

  山东大学也从各方面支持陈宝权的改革,在计算机学院设立了专项基金,提高“预聘制”引进教师待遇,每人每年可拿到10万~20万元的额外薪酬。当然,学院原有的教师通过绩效评定,优秀者也可以拿到等同的报酬。

  学院对于“预聘制”引进教师的评价也打破常规,实行阶段性的评估,6年为一个评估期,第3年进行区间评定。“拉长评价周期,这是给年轻学者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方式。”

  科研教学分类考核 让专心教学者得到认可

  除了引入人才所带来的“鲶鱼效应”,如何激发学院原有在职老师的内生动力,成为陈宝权另一项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

  当一本厚厚的学院老师考核体系的册子最初摆放在案头时,陈宝权只翻了一翻便感觉“头大”。

  在陈宝权看来,这种极其繁琐的量化考核做法实在不可取,必须有新的分类考核体系替代,而新的体系应相对粗放,考核过程要有同行评估。

  还是在学院这方试验田里,“分类考核”的改革逐步酝酿成形,其核心是将原有学科岗的在职老师分为教学教研型和教学型,并分别设计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

  2014年4月,陈宝权就任院长第二年,《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岗位职责考核与岗位津贴分配办法(修订)》(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薄薄6页纸意味着这项改革正式启动。

  根据《办法》,教学教研型老师侧重科研,而教学型老师则侧重教学。

  对比详细规定,可明显看出两类岗位的不同要求。单就教授这一岗位而言,教学科研型要求的考核合格标准为教学工作总量不低于96个标准学时,而教学型要求不低于240个标准学时。教学教研型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和主持科研项目,教学型则在科研项目上不做考核。

  这项明显触及利益的改革却进行得相对平稳,在陈宝权看来,重要原因是允许老师们自主选择。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连续性,《办法》特别规定,一旦选定岗位类型,3年内不可更改。

  如今已进入改革的第4个年头,成效初显。

  陈宝权印象中,最初推行时,学院报名纯教学岗的老师寥寥,而现在已有20多人,事实证明,教学做得优秀的教师拿到的绩效津贴和教学教研岗的教师一样多,“这意味着你教学做得好,也一样认定你的贡献”。

  第一年评优时,陈宝权也曾担心没有老师参与,毕竟会有淘汰。没想到,几年来报名评优的人越来越多,同样彰显了改革的认可度。

  为师生烹制最前沿的学术盛宴

  从2015年开始,山大计算机学院推出“杰出讲者”和“特邀讲者”计划,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先后到此做讲座;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科学家,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先后到山东大学访问,把计算机领域的最前沿带到师生面前。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够,是许多院校的通病。如今,山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的课程设计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培养,这样的改变显然需要老师花更多功夫,而精细化的岗位定位更有助于老师专注教学。这些调整的成果都折射到了学生身上。

  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出的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CSP)考试中,山大计算机学院学生历次成绩名列前茅。这一认证成绩被许多高校和企业认可,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对于CSP高分考生考研机考免试,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360等IT企业也把这个认证成绩作为新员工录用依据。

  2016年3月,山东大学西格玛众创空间成为山东省首批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在计算机学院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基础上搭建起来的。2014年,软件学院学生张鹏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实践组一等奖,转年他创立的“叶子公司”获得5000万元风险投资;2015年首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计算机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张清申报的“暖语”创业项目获得实践组金奖冠军……

  谈及就任以来自身最大的变化,陈宝权笑言“白头发多了很多”。这4年间,他入选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万人计划”,同时担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坦言:“如此付出绝非出于私利和私心,否则的话,我们面对的质疑与困难无法克服,自己都不太有底气、有精力来做这件事。”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