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决战之年”,江苏综合医改这样改

发布时间:2017-06-02 18:34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沈峥嵘

  着力抓好十项规定动作,重点推进两项自选动作

  新华报业网讯 2015年,作为全国4个率先进行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的省份之一,江苏综合医改工作全面启动。今年是综合医改试点第三年,也是“决战之年”。5月31日,省政府召开综合医改试点工作推进会,省政府与13个设区市签订了2017年目标责任书,对我省进一步深入推进医改进行再部署。

  医联体逾300个,

  薪酬制度改革获肯定

  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节,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无锡北京两地一日往返,在北京中日医院完成两台肺移植手术。今年3月,无锡市人民医院与中日医院组成紧密型呼吸专科医联体,在医疗、科研、教育方面紧密合作。“合作将放大优质医疗资源效应,产生‘1+1>2’的效应,是国家医疗卫生分级诊疗制度的创新性探索。”陈静瑜说。

  5月26日,江苏建成全国脑血管健康管理三级物联网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对危急重病患实时检测、数据双向传输、在线沟通紧急救助,并通过医疗健康大数据对慢病患者进行持续监护服务。这是“医联体”内涵的再深入,也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居民慢病健康管理的新举措。今后,针对全国脑血管疾病高发、肿瘤高发、肺癌高发的健康管理共性的需求,江苏将逐步融入全国的健康管理物联网系统。

  医联体建设是江苏医改的一个侧影,目前全省建有医联体301个。13个设区市及绝大多数县(市)建成信息平台基本架构,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系统基本实现联通。镇江异地联网结算医院已达28家,启东市已加入“三明医药采购联盟”,下一步将带量采购、竞价谈判推行“两票制”;靖江市每年新增1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属公立医院改革,江苏目前已在全国较早实现了全省范围的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省医改办主任、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咏红介绍,省和13个设区市、45个县(市、区)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并实质运作,南京等10个设区市将公立医院债务纳入政府化债平台,苏州和新沂、启东、建湖等地启动编制备案管理,其他地区27家公立医院开展编制备案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我省薪酬制度改革得到国家肯定,今年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水平,搞活内部分配,力求新突破。”王咏红表示。

  10 2:

  提升人民群众医改获得感

  在全省综合医改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副省长蓝绍敏对“决战之年”进行动员部署。他说,国家开展综合医改试点,强调“综合”二字,就是强化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医疗、医保、医药,是深化医改的三大主攻方向,这三者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医疗是根本、医保是基础、医药是关键。如果单项推进、孤军深入,往往难以奏效,甚至会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大大影响改革成效。医改任务千头万绪,但对群众来说,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病更方便、服务更舒心。推进医改要不忘初心,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会议明确,推进今年的医改,将以建机制为重点,在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国家明确,围绕5项制度建设,今年着力抓好10件事: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加大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启动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

  与此同时,作为试点省,我省在按照国家部署把这10个规定动作做到位的同时,还要重点推进2个自选动作:研究破解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难题,通过改革的办法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激励”“容错”并存,

  探索江苏特色

  如何理解完成国家规定动作,积极探索江苏自选动作?会上,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例,蓝绍敏解释,公立医院改革这项工作我省已完成,但是,我们要看到,取消药品加成,目的是逐步破除以药补医,建立起“强化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贯彻落实人社部等国家4部委下发的公立医院薪酬改革试点意见,继续深入实施我省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措施,逐步提高绩效工资总量水平,试行院长年薪制,在苏南、苏中、苏北各选择一个设区市开展试点。

  改革进入决战之年,意味着不断挑战难度,对此,我省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激励”与“容错纠错”并存。“要健全改革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蓝绍敏的话,既进一步敲响改革鼓点,也为发挥改革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予制度性的激励和保障。

  本报记者沈峥嵘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