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张坤:童心从未飞走

发布时间:2017-06-01 18:3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坤哥007·张坤

  ---第 185 期---

  2017/06/01

  Topic:向孩子学习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今 日 之 声

  张坤:

  今天早上,在外面开一个严肃的会议,结束之时,我拱手向各位大孩子说:“儿童节快乐!”大家先是一楞,然后开心地互致问候;中午回到单位,见一个女同事牵着孩子正走着,忙蹲下头摸着小朋友的头:“儿童节快乐!”孩子先一楞,随之开心地笑起来。

  在儿童节里欢度我们共同的节日,反思成年人的责任,向孩子们学习,才能更好地呵护、关爱孩子——童心其实永远不会飞走,慢慢老去的只是童颜。

  儿童节来了!成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小孩子你懂什么。”可是,他们也曾无奈地裹挟进一些刻骨铭心的大事件,比如因为大人们犯的错,孩子有了本不属于自己年纪的沉重记忆,这未免让人有些唏嘘。

  以下这些电影讲的是儿童故事,但却是拍给大人们看的。

  中国青年报2017年5月31日在04版“文化阅读”刊登报道《儿童眼中的大世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进行查看

  中国青年报在昨天(2017年5月31日)的报道中,一一列出了儿童眼中的大事件,跟着孩子们“去野外”:《铁皮鼓》(德国1979)、《五月八月》(中国2002)、《马丘卡》(智利2004)、《追风筝的人》(美国2007)。

  向孩子们学习,先发现心中那颗从未飞走过的童心吧!向那只被冷落很久、伤心哭泣的“神鸟”道歉吧!

  《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向孩子们学习,学习那一颗美好的初心、那一份简单和真实。越简单,越快乐,越真实,离幸福越近。

  向孩子们学习,学习对知识的渴望、对探索的兴趣、对科学的好奇。在学习中学会陪伴,在童言无忌的种种“不完美”中,体验真诚、真信和真实。谨防拔苗助长式“小大人”,还有越老越依赖的“巨婴”。

  向孩子们学习,就要学会尊重和爱,学会阳光普照下的平等无欺。大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向孩子学习,也是向历史和未来学习,向优秀文化学习。

  日前,有关部门宣布,《童心汇》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少儿展演周将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顾问、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说:“我在60岁的时候,写出了《歌声与微笑》,孩子们很喜欢,现在我80多岁了,为100多首唐诗宋词谱了曲,就等孩子们来唱,孩子们既学习了音乐,又熟记了唐诗宋词,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自古以来,童心都受到呵护和咏叹,从生到死,童心从未飞离过自己。即便那位据说一出生,就显老翁相的大哲学家——老子,也一辈子都活在自然而然的童心当中,他还在传世之作《道德经》中高声吟唱: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将其视为人生最高境界,也是返朴归真的大道体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儿童节这一天,通过孩子面临的恐惧与伤害,反思我们身上的重负与责任,是比送礼物给孩子更重要的事;而向孩子们学习,守住一颗飞不走的童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童话般美好和幸福,也许是儿童节给我们这些大孩子们特别的祝福和礼物吧!

  

  相 关 报 道

  在儿童节里反思成年人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 2017年06月01日 02版

  朱昌俊

  在一个转型期社会,孩子恰恰是我们理解很多问题的一把钥匙,是判定发展底线的一个最基础指标,也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一个最客观的视角。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这是属于所有儿童的节日,他们理应获得所有人的祝福:快乐、健康、平安。

  在这一天的前后,很多学校为孩子举行了文艺汇演,不少家长也为孩子准备了礼物。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为孩子做了很多,却依然显得不够。轻松愉悦的节日氛围之下,关于孩子,仍有一些严肃的话题在这一天需要被重新打量,这是成年人应尽的责任。

  “六一”国际儿童节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是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现代社会,没有国家和个人会否认保护孩子的重要性,但孩子面临的伤害仍不可低估。2016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拐卖、性侵妇女儿童犯罪案件达5335件,而这还不包括一些仍未被发觉和未进入司法程序的儿童拐卖和性侵案件。此外,校园暴力、霸凌等现象,近年来也时有发生。如何从司法、教育、观念等多方面入手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的社会网络,仍须继续破解。

  网络时代,社会场景变化进入加速期。包括新技术应用在内的新事物,如何建立稳定的儿童伦理,越发成为现实之问。类似“小学生打赏主播4万元,环卫工母亲吓哭”的新闻一再出现,网络直播面向未成年人的陷阱,应尽快打上制度的补丁。过去我们担心电视会把孩子培育成“沙发土豆”,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如何让孩子与手机保持恰当的距离,父母又如何在玩手机与陪孩子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还有,无处不在的共享单车,又该如何有效防范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技术日新月异,未成年人如何“适应”,不容忽视。

  当多数人都在关心儿童节应给孩子送什么样的礼物之时,别忘了,还有一些儿童可能仍生活在生活保障线之下,未能得到应有的儿童福利。他们或为留守,或随父母奔波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在受教育权、物质保障、亲情关怀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他们最大的希望,或只不过是拥有正常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父母在身旁,自己不再留守。这方面,降低城市的融入门槛、教育精准扶贫,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希望。

  正如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平等,孩子的世界也同样如此。在今天,多数孩子的生活与权利得到很大改善的另一面,是一些孩子因为遭遇过度的物质满足,产生另一种“儿童问题”。当豪华跑车开进小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当孩子的生日会成了豪华嘉年华,部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家长和成年人用来炫耀和攀比的工具。过度且不必要的物质赋予,能够给予孩子怎样的“三观”,引人深思。鲁迅先生曾对“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一命题的探讨,其实并未结束。

  今天我们的教育已从谋求硬件的改善,向追求包括教育理念在内的“软件”的提升。这一背景下,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是否真的名副其实?教材是否真的科学?近年来有关于语文教材争议屡屡出现。以此为出发点,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多少经不起常识检验的课文,还有多少不符合历史真相的史实,还有多少是缺少童心,扼杀儿童天性,悖逆现代观念的价值引导?

  教育理应是一方净土,可这个领域并未成为腐败的例外。就在近日,广西玉林市检察机关查处多起教育系统经济犯罪案件,至少有四个县担任过教育局局长的官员被立案侦查。一个被腐败与权力勾结侵染的教育系统,能够输出怎样纯净的教育?

  告别了三聚氰胺,孩子们的安全也很难说已经让人放心。随时能够吞噬生命的废井和不合格的栏杆还有多少?何时才能让孩子远离不干净的水与空气?

  在一个转型期社会,孩子恰恰是我们理解很多问题的一把钥匙,是判定发展底线的一个最基础指标,也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一个最客观的视角。孩子代表着未来,他们不应该遭到任何轻慢。在儿童节这一天,由孩子所面临的恐惧与伤害,反思我们身上的重负与责任,是比送礼物给孩子给重要的事。

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