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张坤:把诗当做生活

发布时间:2017-05-30 12:34 来源:中青在线 张坤

    “把生活当做诗,把诗当做生活。我们是农民,我是诗人,我们是屈乡人……”当这位农民诗社“三闾骚坛”的社长自豪地说出这番话时,我这位报社社长感动和惭愧:虽然也带头为纪念端午读了诗,但是真的做到“把诗当成生活”了吗?这样的一种哲学人生境界,也许是中国人在过自己的传统节日中,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在屈原的故里湖北秭归,无论在老年还是青年,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不少诗人,“三闾骚坛”是诞生于明代的农民诗社,目前有社员近百名。“泥腿子”诗人们白天拿锄勤耕,晚上握笔写春秋,纪念屈原、抒写生活感悟。

    端午节带给我们的,是溯流而上的文化源泉,是“爱国”、“敬孝”、“净化”的心灵寄托,是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难怪诗人余光中会吟叹:“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对于陷于微信中不可自拔的我们,也许抬头看看天、读读诗、与亲人说说话、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离开微信的那会儿时间,就是《离骚》了”。

    一键点击就可以很快买到的网购粽子,永远比不上家里妈妈慢慢包出来的粽子香啊!一个生活中的真诚微笑、助人为乐的些微善举、脚踏实地的工作劳动、用心书写的美好祝福,永远比天天只是把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更有资格说“把诗当做生活”。

    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和端午节一样,中国很多节日有着遵从自然律令、趋吉避害的生活智慧。张颐武说:“这些文化基因,大家不一定意识到,却融化在血液里,成为我们最朴素的道德认知与精神追求。”

    我们可以学习孔子把“仁义礼智信”,如诗般地融入行住坐卧、上朝退隐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学习苏格拉底把人生当作一首乐曲,有一定主题、一定节奏,还要有各种随时插入的和声、间奏。这样的生活才能显示出它的韵味。

    无论有没有意义,生活都无法逃避,也难以选择;但正因为我们真实地生活着,才可以寻找和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这或许正是如诗生活的价值和魅力吧!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们总是期待和相信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有相知相守,都有诗和远方。

    于是,我们既需要科学家为我们探寻外在世界的种种奥秘,也需要哲学家帮助我们学习揭开身心世界内在奥妙的智慧——特别是“我们”就站在生活的中间。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说的真好!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几乎无所不在的一种“文化空气”中,自有正风,也有邪气,吸引人们羡慕那些一夜暴富、一播骤红、一跃高位的“成功者”们,而对于自古以来人格高尚的圣贤们,有多少是真心实意学习呢?不少只是秀秀“学问”赶上潮流而已,好笑迂腐乃至不屑者大有人在。更有甚者,还用“放大镜”、“哈哈镜”极尽挑剔、戏讽歪曲之能事,他们认为,就算做到又怎样,似也没有对现实追求的生活,有什么实际利益。

    所以,在今天端午到来之际,向那些诗人、那些农民们表示敬意,高手大多在民间,百姓智慧学不尽,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诗人,都是生活的哲学家,把这种诗意的哲学当作“爱智”时,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是一个人追求的生活态度。

    尽管自叹过越读书越浅薄、越做人越生敬畏,但是越生活越向往拥有一种好的生活态度,越坚信向上向善是一种好的活法,会带来超越平凡生活的生命喜悦,越相信家国天下越来越美好。

    一面左手拿起粽子,一面右手不经意刷着屏,看到一首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忍不住轻轻吟诵:“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如此一品香,千年几人闻。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