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天津共青团协调多方资源支援西藏

让雪域高原的孩子喝上“暖心”热水

发布时间:2017-05-25 05:2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胡春艳

  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高山中,一所所红顶白墙绿操场的学校镶嵌其间,让周围的一片灰黄有了生气。

  下课铃响,11岁男孩扎西顿珠和同学们赛跑似地冲到食堂门口的墙边,一个个歪着脖子把嘴伸到一排水龙头下,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在被孩子们喝下去之前,这水经历了一段并不算长的旅程:从不远处的高山积雪中融化,汇成溪流从山间奔流而下,被学校附近的小水库拦下,经过沉淀、过滤,再流入学校水龙头里。

  在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有600多所学校散落山间,因海拔高、基础设施薄弱,随时喝上一口热水,对当地孩子们来说成了难事。2016年年底,团昌都市委来到对口援助他们的天津共青团谈及此事,难题穿越几千公里,成为天津共青团的牵挂。

  听到了来自雪域高原上孩子们的期盼,按照团中央关于共青团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要求,瞄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天津团组织立刻开始积极协调多方资源。

  经过历时几个月的沟通,天津团组织通过昌都团组织“俯下身子”找到了当地青少年最迫切的需求——急需直饮水设备。为了拿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帮扶方案,日前,团天津市委书记王峰一行专程到昌都的中小学校实地考察,启动了“希望工程·康饮计划”。王峰说,“一定找准当地青少年的实际需求,让帮扶更精准、更有效”。

  一边是常年积雪的高山,一边是滚滚奔腾的澜沧江,朗朗的读书声从坐落山间的昌都市卡若区如意乡小学传出,在山谷回荡。

  6年级的扎西顿珠“在家里都是直接喝冷水”,上学后才发现,天寒地冻的时候,到老师办公室喝上一杯暖暖的热水,“好像心都暖了起来”。他心里一直藏着个愿望,“以后考上大学,长了本事,要让家乡的每个人随时都能喝上热水”。

  然而,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酷寒总会把学校的自来水管全部冻住,老师们不得不跑到附近的小河或溪流中汲水,烧的热水总是供不上孩子们喝。

  在俄洛镇中心小学,操场一侧的新厨房还在建设中,一间砖砌的小屋作为临时厨房。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作人员每天一大早就来烧柴生火,工作量很大,也只能满足学生们在吃饭时饮用热水的需求,其他时间无法供应热水”。因为山区运输困难,这个学校每年仅烧柴就需要花费20万元左右。

  更偏远的学校只能用大锅烧热水,没有保温设备,好不容易烧开的水很快就放凉了,“柴没少烧,钱没少花,可孩子们却喝不着热水”。

  据团昌都市委摸底统计,当地学校606所,仅有11所学校配有饮用热水器;其余学校和教学点均无饮用热水器。

  经过对当地每所中小学校的饮水状况、气候和水质情况,以及供电供水条件等综合评估,最终得出结论:采用直饮水设备、用电烧水,是最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且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不仅能烧热水,还能净化水质,保证孩子的健康”。

  经过现场调研以及与团昌都市委的反复沟通,一幅解开难题的路径图一点点清晰起来。

  团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格桑卓玛说,“只要有电、有水,直饮设备就可以安装。经过排查,目前昌都市共有159所中小学符合安装直饮设备的条件。按照每台可供100人饮用的标准,需要730台拥有净化水质、加热保温功能的电热开水器。

  帮扶方案确定了明确的任务表:由天津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筹集资金,由中国青基会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安装,最终的验收由团昌都市委负责。多方合力,目标只有一个,更快更好地给昌都孩子们送去优质安全的热水。

  在赴西藏之前,团天津市委发挥团组织的社会化动员能力,面向天津部分爱心人士和企业开展了初步沟通和动员,迅速“撬动”起社会各界的爱心“微力量”。“大家对当地孩子们的健康非常关心,很多人都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希望能献出一份爱心。”天津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伟说。

  “再小的爱心也要珍视,决不允许挥霍。”王峰在“希望工程·康饮计划”实施签约仪式上动情地说,每一笔善款,都是因水而来,都是天津人民给昌都孩子们的一份爱和温暖,这份情谊也将激励着两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做好、做实。

  康饮计划第一期计划资助265万元善款,为昌都市159所中小学校配备730台直饮设备,解决该市近10万名青少年学生的安全饮用热水问题。待第一期项目落地后,天津共青团将持续投入、力争覆盖全市每一所学校。

  听说学校马上要装直饮水机了,扎西顿珠笑得露出两排微微发黄的牙齿。他那个让家乡人都喝上热水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