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加西亚·马尔克斯:我曾因这部作品被追杀

《百年孤独》出版50年后,《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版问世

发布时间:2017-05-24 21:0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1967年春末夏初,面对《百年孤独》像烤香肠一样狂销热卖的盛况,40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必定想起了为他的文学殿堂打下扎实根基的记者生涯,以及12年前那篇制造了报业大事、文学大事和政治大事的传奇报道:《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2017年5月末,《百年孤独》迎来了50岁的生日,《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正式授权中文版也终于问世,这两部分别代表虚构与非虚构文学巅峰的杰作,于茫茫时间中相遇了。

    早在《百年孤独》问世12年前,刚刚崭露头角的记者马尔克斯就曾以一个关于海难幸存者的天才报道,轰动了整个哥伦比亚。为了抢先看到最新连载,报社门口人头攒动,上班族也不惜迟到,只为在公交车上急急阅览。报纸销量很快就翻了一番,当社长得知海难报道仅预计连载14篇时,顿时气急败坏:“不行,不行,至少得写50篇!”

    这个让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的报道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那是在1955年,一艘哥伦比亚军舰从美国返航,一阵风浪把八名船员卷入了海中,失踪人员随后被宣告死亡。然而不久后,他们当中的一位竟现身于一处荒僻的海滩:落海的水兵贝拉斯科在一只随波漂流的筏子上没吃没喝地度过了十天,奇迹生还。劫后余生的他迅速被全国上下追捧为英雄,大出风头。

    马尔克斯没能第一时间采访到他,而是在一个月后,当新闻已被炒烂、这位青年榜样也早已被民众厌倦时,才得到了报道机会。20天里,马尔克斯每天与水兵详谈6小时,以心理学家的严谨反复甄别叙述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每天访完,第二天就见报,就这样,马尔克斯以生花妙笔再现了水兵扣人心弦的漂流十天,创造了万人空巷争相阅读的报业传奇。

    报道不仅激起了文学上的回应,在政治上也引发了轩然大波。

    随着对海难经过的一步步复盘,海难的真实原因也浮出水面。军方隐瞒了事实,还企图通过公告糊弄过关,结果却是越描越黑。揭露是爆炸性的,受到有力指控的独裁当局被惹怒了,旋即发起报复。红火一时的报社被迫关门大吉;水兵丢掉了自己的荣誉和前程,从此隐没于人海;而马尔克斯则收到了多份死亡威胁,每天出门都要小心翼翼,就连报社一位与他身形相似的朋友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可怕袭击。

    最终,马尔克斯不得不流亡海外。在外漂泊数年的马尔克斯后来说:“我时时思念着故土,这倒真有点像海难幸存者在筏子上的漂流生活。”

    而关于本书的故事并未完结。由于署名问题,马尔克斯在28年后又因这部作品被告上了波哥大第二十二号民事法庭。而那,又是另一个漫长而精彩的故事了。

    如果说《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最重要、最核心的虚构文学,那么与之对应,《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则是他献给新闻业、文学界和普通大众的一部非虚构文学的完美典范。

    事实上,在马尔克斯这里,幻想与现实,虚构与非虚构,从来没有清晰的界限。海难报道写到第6天,社长曾问马尔克斯:“请您告诉我一件事,您写的这是小说还是事实?”而马尔克斯回答:“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因为是事实。”

    作为记者的马尔克斯和作为小说家的马尔克斯始终是融为一体的,他发挥天才的文学创造力,以真实事件为素材,加以高超的小说技巧的处理,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自如穿梭,撰写出这部比真实更真实的艺术作品。其实,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马尔克斯的全部作品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反映拉丁美洲与人类的现实,而这多少得益于记者经历带给他的文学养分。

    正如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时所说:“我为文学和新闻之间的关系着迷。新闻工作帮助我与现实保持联系,这一点对文学来说至关重要。记者和小说家的工作都是为了找出真相,我一直认为我最好的职业经历是记者。”

    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给予《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高度评价:“这本书集冒险文学的所有成功特点为一身:客观性,不断推进的情节,优秀的戏剧性转折,悬念与幽默感……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才能把主人公在漂流中度过的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十天写得不重复、不野蛮?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既无怜悯,也无煽情。这要归功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天才。”

    可以说,马尔克斯于28岁写就的这部天才之作,其中对孤独的深刻体验、对幻觉的瑰丽描写,奠定了他以后所有创作的基调。

    《马尔克斯传》的作者这样写道:“《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达到了堪称典范的高度,它是新闻与文学依据永恒的美学原则进行的完美结合。”

    (文化副刊部编辑)

    中青在线讯

【责任编辑:何明】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