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大漠青春》聚焦支教学子

把青春与梦想安放在西部大地

发布时间:2017-05-22 05:0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吴晓东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戈壁荒漠——这个词在很多人脑海里可能只是一个名词或者一张图片,只有真正走进并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五四”青年节之际,取材于河北保定学院优秀西部支教群体真实事迹(本报2014年5月3日曾作报道)的电影《大漠青春》在电影频道播出。广袤的沙漠,皑皑的雪山,铺天盖地的风沙,肆虐无情的暴风雪,充满希望的边疆小学,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学生相处的动人场面,对这一切,电影用纪实手法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在西部荒漠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影片中,河北保州学院毕业生田英普、岳超和来自江南的志愿者刘诗雨怀着“献身西部、绽放青春”的理想,来到新疆且末县库勒乡中学任教,立志作出一番事业,没想到第一节课就出了问题。由于支教教师不了解本地学情,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误会,从而引发激烈的冲突。孤僻内向的女生古丽从课堂逃走,不肯返校,以“孩子王”努尔江为首的一些学生,则集体走出教室,拒绝听课,与老师对峙……

  “美国小说家塞林格在他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提出了一种具有理想主义人格、以看护天真无邪的儿童健康成长为职业志向的人,并称之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中国也有这样一群麦田里的梦想‘守望者’。”《大漠青春》导演智磊在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智磊说,影片故事情节均取材于西部支教学子的真人真事,旨在挖掘出他们每个人心中的“乡村教育梦”,再现他们把青春与梦想安放在西部大地的执着坚守。

  2000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带着户口选择到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至今,该校已有100多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基层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十几年来没有一人退缩,全部扎根在西部大地,参与见证了西部的改变和发展。

  保定学院支教学子的事迹为剧组提供了鲜活的创作素材。先后对剧本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推敲打磨之后,2015年1月中旬,80余人的剧组在寒冬腊月深入新疆开机拍摄。“20天左右的拍摄时间里,主拍摄场地的气温一直处于零下20摄氏度左右,剧组每天往返200多公里,就是为了选一个最好的景。”近日在京举办的《大漠青春》观摩研讨会上,总制片人李灵利回忆了拍摄时的点滴。李灵利还透露,剧组甚至为了等一场大雪停机一周,希望在镜头中呈现最美的雪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高纬度地区较短的日照时间,给剧组拍摄带来了不少困难。风中戏、雪中戏、夜间戏、沙漠戏,场场“出戏”,有时是设备“出戏”、有时是车辆“出戏”,有时是演员动情之后化妆“出戏”。严寒中,全体演职员在认真完成着每一天的拍摄任务的同时,也感受着西部支教学子的艰辛。

  “孩子王”努尔江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放弃了好斗的习惯,转变为一个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少年。为打开父母双亡、性格孤僻的女孩希玲娜依的心结,老师们绞尽脑汁,各出妙招,一定要让以前不肯开口的女孩走上县演讲比赛的赛场,重启自己的人生。尽管因为给因劳累失声的老师采药未能取得决赛资格,希玲娜依坚持冲上演讲台表达对老师的谢意:“当我遇到你们的那一刻,我就中奖了!我长大了,也要上大学,上你们那所大学!”

  尽管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经历了语言不通、师生隔阂等重重困难,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被高原反应折磨得流鼻血、嘴脱皮、生理失常的志愿者刘诗雨,还是和其他西部支教学子一样没有退缩。时刻鼓励着他们的,除了大漠上各民族孩子们真诚质朴的笑脸,还有第一批自愿到西部支教并扎根新疆的师姐龙梅平和坚定的眼神。

  2000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还没启动,到西部去并不能享受特殊的政策和资金补贴。刚刚大学毕业的龙梅们带着青春的梦想,从家乡河北来到几千里之外的新疆且末县,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十多年,远离故土,在那里扎根。支教学子身上所迸发出的坚定力量和信仰感染着观众,也感染着剧组的每个人。

  “这是一群可爱的人做着一件伟大的事。”当得知这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和阅读了部分文献资料后,出演男一号的青年演员吕聿来说。在片中吕聿来饰演的田英普,甘愿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毅然选择支教,“他用真爱打开了学生们尘封的心灵,用真诚激发了学生们求学的信心,虽然他只是支教群里的一员,但他让我触摸到西部支教群体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