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卢世璧:一生忠于使命的骨科泰斗

发布时间:2017-05-19 16:39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我们带您认识一位我国的骨科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他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人工关节,给骨关节病患者带来希望,他也曾在78岁高龄四赴地震救援前线,救治汶川地震伤员。

  如今,87岁的他还在继续前进,在骨科的前沿研究领域为病人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世璧:这个地方哪个是软骨啊?I’m so sorry(哈哈),边上这条线是软骨,这条线这是软骨,所以这地方的水肿,间接地代表软骨是损坏的。

  今年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是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的带头人。他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已经退休,这位老师却还活跃在实验室里。他是一名骨科专家,自己的手却异常粗糙,手指变形,指甲坏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60年代那时候骨折了,那时候(用)中医(手法复位)对上没有不知道,X光机(照着)透视(复位),这个手就一直在X光线底下,病人是一次,我是多少次,几百次,几千次,几万次放射性损伤,是永久性的损伤,不会恢复的。

  为病人减轻痛苦,这是卢世璧一生的使命。1930年,卢世璧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21岁时,他从清华大学生物系预科班毕业,考入了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专科,毕业后被调到解放军总医院,成了一名骨科大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我刚(当)上大夫(的)那时候我最先开始做创伤,做骨折这些东西。后来不是提出来吗,咱们要赶上国际先进的情况,咱们开始做人工关节。全世界因为腿疼而丧失劳动力的,大约有50%的老年人都有这个毛病,所以劳动力丧失很厉害。

  1960年,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和资料。在当时的骨科主任带领下,30岁的卢世璧开始了我国人工关节的研究。要填补这个医学空白,卢世璧就照着国外的成品图片,自己手工刻出了第一个人工关节模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最先开始我们也不会画图,就拿个木头给它修,修修修,修出来这个样子,找学工的把工业制图再做出来,做出来以后再刻模子,后来再灌注,再浇铸,再锻造等等

  模子改了一轮又一轮。卢世璧放下了知识分子的面子,在合作的工厂学校间来回奔波,练就了一副“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铜头你不怕钉子,不怕碰钉子,这个我们做不了,这个你找他去吧,你就走,你找这个,铁嘴是要说得很好,说三遍不行说十五遍,重复的话说四十遍了,跟不同的单位说。18:20橡皮肚子飞毛腿这是时代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吃饭要粮票,这个工厂那个工厂谁都不请你吃饭。

  虽然条件艰苦,卢世璧却心里憋着一股劲,咬牙坚持。70年代初期,以金属钛为原料的第一代人工关节,终于研制了出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为了事业,为了党交给的任务,我们为病人服务,最主要的宗旨就是毛主席写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解决临床医学难题,这是卢世璧从事医学科研的动力。1979年,他和同事们成功研制出用来固定人工关节的骨水泥,后来,为了减少病人二次手术的痛苦,卢世璧又进一步成功研制出珍珠面人工关节,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卢世璧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身为军人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一名战士。2008年,汶川大地震,卢世璧主动请缨,成为赶赴前线的救援队伍中年龄最大、专业技术级别最高的医疗队队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四次的地震伤我都参加了。地震伤是什么伤,是老百姓的伤,可是就等于一场大战一样、敌人是灾难,是天祸。第一个是党员,第二个是军人,第三个是大夫医生,这是身份。院士只是最后的。作为党员有一定的要为党贡献的奉献的,建设国家了,听党指挥了,实现中国梦了,这些都是任务、责任。

  如今,87岁高龄的卢世璧,还会每天准时来到骨科研究所,带团队做研究。为了不让早期软骨损伤的病人等到晚期无奈地置换关节,卢世璧和他的团队利用新兴的再生医学,成功培养软骨组织块,攻克了软骨不能自我修复的世界性难题。

  卢世璧学生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江:美国的学者,他们认为我们的组织工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领先了他们。我们采用微组织技术,6个月的修复效果达到其它修复技术的12个月的效果。在这基础之上呢,我们老专家还是不满意,还是希望再快点,缩短到3个月 1个月,我们在不停地朝这个方向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修)补的东西,越接近正常的软骨就越好,要长得跟(正常)软骨一样一样的,那就是我们的目标。有一天干一天吧,就是不断地把临床病人的难题做在心里,不断地想,我怎么解决他的问题,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能够病人用上,病人(用)了(效果)真好哎,这是最高的奖赏。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何欣】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