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要闻
APP下载

减贫“冲刺期”探多样脱贫路 中国发展坐标不再倾斜

发布时间:2017-05-18 10:58 来源:中新网 作者:陈溯 冯志军 刘鹏

  (砥砺奋进的五年)减贫“冲刺期”探多样脱贫路 中国发展坐标不再倾斜

  编者按:历史是时间和实践的累积。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正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历史区间所构成。五年,既是中国发展的历史区间,也是国家成长的行进节奏。在这些“五年”中,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探索和奋斗意志,蕴含着中国人的勤恳付出和砥砺前行。从5月17日起,中新社将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系列报道,展现中国最近五年来的革新与变迁。敬请垂注。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陈溯 冯志军刘鹏)中国目前仍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过着相对封闭落后的生活,其中的大部分人仍依靠小块土地生活,鲜有走出家门的机会。如何让中国这些年收入在360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脱贫,被视为中国与“小康社会”之间的最大障碍。

  如今,中国规模庞大的脱贫工程已进入最后的攻坚时刻。这个工程计划在2020年之前,通过精准扶贫等举措,让中国最后的4000多万贫困人口从贫穷的泥沼中走出。

  环抱在青山之间的长岩村。 刘鹏 摄

  位于贵州省高寒山区的小村落长岩村长期处在贫困线以下。2014年该村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引导农户将集体荒山入股作为茶叶种植基地,成立合作社,并引进三家茶叶种植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开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2016年,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平均每人获得6000元(人民币,下同)的分红,与此同时,茶场还吸纳了村里大量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辐射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

  目前,中国不少贫困村庄面临“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在劳动力缺失的境况下,普通的产业难以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东号村一户农家。陈溯 摄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高原地区的深度贫困村东号村内,一些房屋前早已杂草丛生,常住村民平均年龄超过65岁。为解决劳动力缺失、发展产业难的问题,当地突破瓶颈,结合光照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用扶贫资金投资建设村级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建成并发电时,东号村每年将获得40余万元分红,并进一步分配到户,从而使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获得稳定收益。

  “要想富,先修路”,这条30多年来一再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依然在如今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5月中旬,位于甘肃深山林区的白河村里随处可见建新房的忙碌场景。 冯志军 摄

  地处甘肃海拔1700米大山深处的白河村贫困户刘招财对中新社记者说,3年前,一条十几公里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此经常会有采购商和游客慕名而来求买土鸡,使脱贫有了希望。

  中国官方制定的《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贫困地区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目前,除了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正在贫困地区加紧覆盖,互联网、移动基站等设施也正陆续走进贫困的村庄。

  随着近年来道路、水、电等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刘招财常年在外务工的儿子刘金平去年返乡归来,买了500只土鸡和7头牛,从事养殖业,一年下来有五六万元的收入。这也打破了当地人“要脱贫,靠打工”的信条。

  在东号村承包土地经营蔬菜种植的袁士明,去年的家庭收入达近9万元,远高出当地平均水平。他将致富的秘诀归功于定点帮扶的农业部门驻村干部以及县里组织的种植培训。袁士明2013年承包村中的水浇地,开始了集体经营、规模化蔬菜种植,并在官方提供的各种培训和补贴政策的辅助下,逐渐做大规模,还雇佣劳力带动全村增收。

  目前,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建立起企业和社会组织扶贫帮扶机制,除了资金援助,这一机制更重要的目的是“扶智”,通过为贫困地区脱贫出谋划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为贫困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思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已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世界银行称之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在这个工程中,精准扶贫策、多样扶贫路,让中国万千贫困乡村有了脱贫创富的可能。

  中国计划在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000多万贫困人口将在约3年时间内获得摆脱贫穷的机会。中国的执政者深知: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仅需要财富英雄的不朽传奇,还需要中国最基层、最贫困群体改变命运的平凡故事,二者都是中国发展坐标和创富拼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完)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杨威】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