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精准扶贫驻村调研
APP下载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发布时间:2017-05-18 09:05 来源:光明网 作者:赵斌艺

  【精准扶贫驻村调研手记】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光明日报 赵斌艺

  来到石湾村那天,下着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春耕季的田地里,用它熟悉而擅长的方式,向我打了个招呼。我脱去不合时宜的短袖,拿出封藏已久的毛衣和棉裤,再加上一件厚厚的外套,“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来到石湾村的第一天 光明日报赵斌艺摄

  “小赵,来我们石湾村,就只当你是一家人了。”石湾村第一书记张金兰性格直爽,有种天然的亲和力。“我们石湾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有25.5%。” 张金兰书记的这一句话,记在了我蹲点笔记的扉页。按贫困村的退出标准,石湾村想要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要降到3%,这个巨大的数差,让我为眼前这位精明能干的中年女性捏一把汗。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正在调节村民纠纷的第一书记张金兰 光明日报赵斌艺摄

  作为村里的新成员,我对石湾村的村史和村情进行了走访调查。村里的老人告诉我,由于沟里都是石头,“石湾”这个名字由来已久。与石头相伴的是矿产资源,“八一煤矿”在这里开采了42年,现在山上正在开采锑矿。丰富的矿产一方面成为发展的资源,村里年轻男性一拨又一拨奔向矿区,卡车成为有经济能力的村民家的标配。另一方面也留下发展的后遗症,采空的矿区面临易地搬迁,危险的工作带来伤病和残疾,家门口谋生的机会带来了技术的缺乏。石湾村,何以告别石头而获得新生?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石湾村村貌 光明日报赵斌艺摄

  翻看石湾村贫困户的档案,有近50%是因缺乏技术致贫,海东市农业发展委员会选派的石湾村第一书记张金兰告诉我,“这里的群众并非不愿意干,只是缺乏技术和门路”。为此,她发挥所在单位的专业优势,选派专家为村民开设技术培训课,2016年开办了特色种植业培训班、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养殖技术培训班。张金兰书记的帮扶对象权国庆家如今养了一头种猪、4头母猪和5头小猪仔,每年除了将无力喂养的猪仔送人以外,还能卖出50头左右的小猪,收入3万多元,成为了贫困户中的脱贫带头人。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放羊的村民 光明日报赵斌艺摄

  “我们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许多石湾村的老人们都发出这样的感概。石湾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一半以上都是文盲,严重制约了就业渠道的拓展和致富能力的提升。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石湾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学前教育在这里普及,去年村道硬化后,幼儿园的校车开到了村里接送,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为每个家庭的一号任务。“一定要送娃娃上学,不能再重复我们的老路。”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修缮一新的五峰镇中心学校 光明日报赵斌艺摄

  石湾村流传的一个笑话时常被老人们谈起,“从前家家户户都吃不上饭,客人来了把搅团赶紧放到毡底下藏好,有一次被客人看见了,故意坐到毡上,把盛搅团的碟子压碎了。”老人们打趣地说到,“哪像现在,客人来了就把好吃的都摆上。从前只有过年才吃白面,只有一块白面馍馍,年轻人都吃杂面。现在杂面倒成了稀罕货。”回忆石湾村的发展变化,77岁的朱兴国老人历历在目。“我们家的交通工具,最开始是驴,上世纪70年代用卖驴的120元钱买了自行车,2007年又换成了摩托车,前两年我们家买上了小轿车。”不仅买了小轿车,就在上个月,朱兴国老人坐了3次飞机,3次动车,5次轮船,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了一番。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77岁的朱兴国老人讲述着他的旅行故事 光明日报赵斌艺摄

  从互助县到石湾村的路上,我翻看着县文联的一本杂志,卷首语《春天的平行线》中写到,“大西北的春天,其实不仅仅是翡翠的言辞。它所包含的,还有农人们关于春耕的准备不足,男人们出去打工的留恋与迷茫,雨水不足的干旱,卧床不起的常病汉和街头流落四季的老女人,这些元素构成了春天饱满厚重的行囊。”春天的平行线,一条刻画着诗意,另一条伸向落寞和孤独,但尝过咖啡的苦涩之后,我更爱上了它的醇香。乍暖还寒的五月,青藏高原睁开睡眼,新的故事刚刚开始。我站在石湾村的山头,倾听来自祁连山的长风,吹响前进的集结号。

村庄里吹响的集结号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杨威】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