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精准扶贫驻村调研
APP下载

大巴山中一个贫困青年的生活和理想

发布时间:2017-05-18 09:05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玉兰

  精准扶贫驻村调研手记

  大巴山中一个贫困青年的生活和理想

  光明日报 李玉兰

  进了险岩村,沿着新修起来的水泥路蜿蜒盘旋一路向上,此时的四川正进入农忙季节,路过的人家门口堆了刚收回来到油菜,田里地里都有人在劳作,时不时有鸡鸭在路上大摇大摆走,车只好停下来等。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处于大巴山由浅丘向深丘过渡的地带,村子四面环山,中间小小一点地方,之前,这村子没有一条能走车的路,2016年,才通过交通扶贫项目修起这条四级水泥公路,单行通畅,会车时常常要一方退后很远才能找个能周旋开的地方。这两天下雨,路边偶尔有山上滑下来的泥石和树木。

大巴山中一个贫困青年的生活和理想

  张川的外公

  来到村子的最高处,就是张川的家,两层小楼,下面三间,上面两间,楼上两间屋子之间准备搭一个顶棚,做成露台,已经搭上去几根木料。崭新的房子,如果不是灰扑扑的水泥外墙,很难想象这是一家贫困户。

  张川在家里。这里的人把上水地叫田,山上的地叫地,张川家的地大部分通过村里土地流转种上了桃树,所以并不忙。

  堂屋收拾的很整齐,干干净净,张川找出几个纸杯倒水,这是在险岩村唯一一次看到纸杯。

大巴山中一个贫困青年的生活和理想

  张川的新居,2017年春节前搬入

  张川家是险岩村48户贫困户之一,这房子是扶贫项目异地搬迁工程给盖的,2017年春节前才搬进来。

  这里的人搬迁都要找阴阳风水师择日子。

  “我也没找,自己在网上用万年历上选了个日子。”张川说。

大巴山中一个贫困青年的生活和理想

  张川和他的摩托车,身后就是鸡棚

  盖房子花了十一二万,他家六口人,其中四口是贫困人口,这个工程每个贫困人口补贴2.2万,一共是8.8万。现在张川还有4.5万的债没还上,补贴款还有3.5万没有发下来。村里的第一书记刘晓丹介绍了一下发放流程,说快到了。

  这个生于1993年的小伙子穿着看起来和城市里的小伙子并没有多少不同,只是多了几分沉稳,他是一个五岁孩子的父亲,家里还有50多岁的父亲、70岁的外公和96岁的奶奶,是一个四代同堂、六口之家的当家主事人,是这个大巴山贫困村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之一。

大巴山中一个贫困青年的生活和理想

  张川家的厨房

  “家里老人没有人照顾。”张川说。这是张川回到村里的原因,原本他在成都打工,安装水电,每个月可以挣5000块钱,媳妇跟着他在成都租房子,因为带孩子没打工。

  “婆婆(张川奶奶)老了,做不了饭了,她不想做。外公只有我妈一个孩子,只能跟着我。”

大巴山中一个贫困青年的生活和理想

  张川家的堂屋,墙上挂着乔迁新居姐姐送的贺礼

  他妈妈9年前遭遇意外去世,50多岁的父亲伤心在广东打工不愿意回来。2015年,张川只好带着妻子和孩子从成都回来,支撑起这个家,照顾两个老人。

  张川的外公年轻时候走乡串镇贩卖鸡鸭做些小买卖,十分健谈,拉着说他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张川笑笑说:“他话多。”他的奶奶耳朵有些聋,96岁的人,正在屋里坐个小板凳切菜叶子,切了一大堆。看到拍照,还整理了一下衣襟,坐端正了。老太太招呼“堂屋坐堂屋坐”,自个儿埋头又切。

  其实她切菜叶子根本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菜叶子没洗,不是做饭的,现在鸡也没在养,即使养着,鸡也在山上放养,不喂菜叶子。老人只是劳作惯了,闲不住。

  “她愿意切就切,要不然也没事干,干点活她觉得自己还有用,只好由着她切。”张川说起奶奶,像是说一个孩子。

  这个家庭最大的敌人是贫困,原本靠张川打工养活老婆孩子和两个老人就属于贫困,回来更是连打工收入也没有了,陷入更深的贫困。

  一回来,张川就参加村里的扶贫培训项目,到南昌市学习养殖技术,利用老屋前的一块空地开始养鸡。

  “养鸡的自动饮水机等器具都在网上买的,快递送到5公里外的马鞍镇上。自己过去取。”

  张川没有电脑,平时都用手机上网。“我不打游戏,不怎么喜欢上网,平时也就在网上查查养鸡知识,了解一下行情什么的。”

  2016年,他养了2000多只鸡,摘掉了家里贫困户的帽子,现在还处于两年的脱贫巩固期。本来今年张川的养鸡事业能更进一步,但是上一批鸡卖掉之后正准备买鸡苗,四川地区有了禽流感疫情。

  “所以现在没有鸡。”张川打开空空的鸡棚给看,只是一个塑钢棚子,有一些饮水等简单设备,扫得很干净,“我是散养土鸡,白天鸡都放在山上,晚上回棚里,所以地方没多大。现在只能等疫情过去再买。”

  妻子前一阵在亲戚开的加油站找了个活儿,在20多里地外的另一个镇上,住那边,孩子在镇上的幼儿园寄宿,张川只能呆着家里,给两个老人做饭,收拾一下院子,偶尔在村里找点零工干干。

  张川是走访的贫困户中唯一一个对村里的未来规划充满期待的人。

大巴山中一个贫困青年的生活和理想

  张川奶奶,96岁的老人在切菜叶子

  “等村里旅游业搞起来,我就开个农家乐。”张川已经在和隔壁一起长大的玩伴在商量这件事情了,玩伴大他两岁,按村里的辈份倒要叫他叔叔。

  马鞍镇是朱德元帅的故乡,朱老总出生的村子离险岩村只有3公里,现在是一个5A级景区,险岩村的乡村旅游规划是建设成这个5A级景区的后花园,现在虽然旅游业配套的设施还没有建起来,但是种的桃树已经结果,去年还办过一次桃花节。

  张川说:“开农家乐,开始投入不太高,房子新修,地方有,买点锅碗瓢盆等,自己学点做饭技术就能开始。一步一步慢慢来。”

  “我家是全村地势最高的,风景好,专门卖散养的土鸡。我这是正儿八经的土鸡,生态食品,城里人喜欢吃喜欢买。做一只鸡,怎么也卖个100多块。”

  说起打工,张川还有些留恋,“要是没负担,我肯定还在打工,现在原来的工作还想要我,但是我走不脱了。在村里自己干,操心多,比如养鸡,喂食、喂水、生病,一天也不能放松。”

  “不过,如果能挣钱,我还是愿意在村里生活。”张川说。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杨威】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