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快不等于跑得远 共享经济且行且当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共享经济”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淘金热”,也引发了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远有滴滴和快的争抢、近有ofo和摩拜互怼,名曰“共享”,却谁都想着独享市场份额。

    的确,随着生活多样化和行为自由化的需求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智能手机、移动网络和网上支付三大科技助力的加持,“共享经济”的概念似乎是非常符合现在社会的消费理念,自由方便,随取随用。

    不过,共享经济行业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让公众开始质疑:“共享”真的是创业投资“万金油”吗?这块蛋糕到底能不能让所有投入其中的创业者们共享?

    共享单车:蹒跚前行的“楷模”

    提起共享经济,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共享单车。确实就覆盖量和使用度来说,现在只要你出门,满世界都是的“小红”“小黄”“小蓝”,让你想不去关注都难。

    不得不说,“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共享单车抓得太好了:连接各交通站点的间隙,成为连接城市交通的润滑剂,还符合时下低碳出行的理念。再加上各种宣传造势,使得共享单车成了目前共享经济业内的“楷模”。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单车的各种使用问题早已不胜枚举:有人对共享单车破坏性使用,待修的单车堆成山;有人把单车私自推回家,重新诠释“公车私用”这一概念;众多分享密码、破解车锁的“大神”们,更是对其运作模式和经济收益带来巨大打击;更别提随意摆放,阻挡盲道和机动车道之类的事了。

    损坏待修的共享单车堆积成山

    对于这些乱象,很多人总结:共享概念很超前,民众素质有些跟不上。这只是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乱象同样是共享经济概念带来的产物:

    “共享”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本,由于“共享”对用户群体的宗旨就是便捷支付、随取随用的自由消费,简单来说就是放任型的自我管理,这种经营方式难以实现有效的群体管控,这是“共享”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不能集中地群体管理,意味着对产品和服务失去掌控和调整的能力。流程控制上的缺失,使得很多“共享”产品沦为无监督、无节制、无保障的“新三无”产品。

    这不,由于共享单车的公众影响力,以及显露出的各种问题,迫使有关部门开始制定措施:

    中国自行车协会(2017年5月)7日在沪召开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成立中国自行车协会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共享单车被正式纳入国家自行车行业协会。

    根据规则,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具有4项工作宗旨:一,引导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结合;二,引导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四,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共同促进共享单车有序发展。

    另外,专委会还将参与制定《共享单车团体标准》和试点,并推动相关强制性标准制订。这意味着共享单车在促进经济发展、引导产业融合、加强行业自律、进行联动服务等方面将有规可依。

    (来源:腾讯新闻《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在沪成立将推动相关强制性标准制订》)

    与诸多爆红又暴死的“共享家族”的“后起之秀”相比,下手较早的“共享单车”因为其刚需的存在和对痛点的把握,至今仍在前进,但脚步并不稳健,至少短时间内,还有运作模式和共享概念带来的很多问题需要尽早解决。

    舆论“吃灰”的共享充电宝:“痛点”到底有多“痛”

    这几天在网络上被刷爆的还有各种共享充电宝。短短10天时间里,就有5家企业相继宣布获得融资,总金额近10亿元,腾讯、阿里、聚美优品等行业大佬纷纷入局。继共享单车后,共享充电宝似乎正在变成一个新的投资风口。

    但与火热的融资情况相对的,在舆论方面,共享充电宝却面临着众多质疑,更是遭遇了“国民老公”王思聪的吐槽,并引发其与陈欧的一次软性互怼:

    腾讯财经5月5日发表的文章《王思聪说共享充电宝能成就吃翔被陈欧怒怼》中这样写道:今日,一张王思聪朋友圈的截图在网上疯传,图片显示,王思聪在今日凌晨5点发朋友圈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王思聪的言论一出,刚投资了共享单车创业项目的陈欧坐不住了,发微博回应称,“谢谢思聪监督,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做成,本来创业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为你的情绪不让这个项目入驻万达”。

    5月4日,聚美优品宣布以总额3亿元现金投资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据内部消息,此次融资后,聚美欧品将占街电科技约60%的股份。

    据了解,此融资将更多用于街电充电宝、机柜的生产和铺设,以及下一代产品的研发上。

    立足触碰公众“痛点”,利用新鲜感和“共享”概念热潮迅速占领市场似乎可行。

    但与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的痛点相比,公众对充电宝的需求还达不到刚需的程度,手机电池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内产品质量引发的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充电宝这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就充电宝这个产品本身而言,其特性就是“随身携带”和“个人使用”的便捷及私人性。加上了“共享”二字的充电宝却贴上了公有化的、站点式、规制化的标签,使得这种本来就强调小巧灵活的电子产品,某种意义上灵活程度甚至还比不上共享单车。

    试想一下,你的手机断电关机,急需一个充电设备,共享充电宝却要求你必须开机扫二维码才能够使用,是不是很尴尬?

    桌面式的共享充电宝

    同时,安全问题也是充电宝行业的一大拦路虎。前几年的充电宝自燃、爆炸事件犹在眼前。5月9号,微信公号“差评”发布原创推文,“差评君”做了个实验,在某共享充电宝网点借了一个充电宝,拆开后,在里面安装了一个带有Wi-fi功能模块的树莓派(Raspberry Pi Zero),也就是一种专为学习计算机编程教育而设计的小型计算机,充电宝的数据线接口直接接入树莓派。他们将一部iPhone连接到这个改装的充电宝上,手机系统会显示“要信任此电脑吗?”,如果选择“信任”,手机上的所有信息都会被自动同步到树莓派的SD卡上,包括手机唯一标识码、通讯录、照片,甚至是手机应用的账号密码。在有Wi-fi的环境,这些信息可以自动上传到云端。

    通过这个实验,差评君得出结论:共享充电宝真的存在安全隐患。

    这个隐患不排除,充电宝真的难以“共享”。

    由此来看,王思聪不看好共享充电宝并非逞一时口舌之快。

    共享单车出现的时候大众纷纷叫好,如今的充电宝却在舆论上早早遭遇了质疑,除了“痛点”有些不够“痛”以外,也与共享单车等先驱暴露问题后,公众的反思不无关系。

    不禁让人感叹:跟在后面虽是有人领路,但也容易吃灰啊。

    “不叫座”的共享图书:概念外包装下的盈利盲区

    同样是共享经济的追逐者,比充电宝早一些的“共享图书”问题更加明显:有了让人“叫好”的概念,却没有让自己“叫座”的运作模式和市场基础。

    “共享图书”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其实际操作的内容却并不特别新颖。就像爱迪生并没有发明电灯而只是改进了电灯一样,很多“共享”类服务做的事,其实早有类似的功能产业存在。“共享图书”大部分功能和传统的图书馆借书并没有太大差别,主要思路是盘活现有闲置图书,使其流动起来,而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却使得其始终难以“起飞”。

    据《北京日报》4月11日《共享图书: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报道:“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装满三百本书的书架,是‘借书人’最终的目标和愿望。”陈东赞说。他坚信,只要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盈利不是梦想。他眼下急于要解决的问题是,快递路途远、时间长影响了用户体验,所以决定将线下地址迁往上海。

    不过,业内人士依然对“借书人”的前景持谨慎态度。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馆长肖佐刚直言,这一模式几乎看不到什么盈利点,首先购书就是最大的负担,而且图书押金只是一种信用支撑,按照国家规定是不能作为盈利方式的。

    百道网CEO程三国也认为,这种模式弥补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不足,让读者可以看最新的图书,可以无时间限制。但其借书成本也高,比如他在平台尝试借了一本《昆虫记》,押金为29元,服务费则需15.58元,共需支付40多元。而在网上书店购买这本书,折后价为20.3元。“没有更多服务亮点,服务又价格偏高。”程三国说,这种模式很难有广阔的前景。

    一方面,根据共享图书的运作模式,用户群体首先要喜爱阅读,并且能够忍受邮寄的麻烦,还要愿意额外的支付邮费。可想而知,满足这些条件的用户比例能有多大。更何况纸质图书的用户需求远不能和单车相比,而论其便捷性,纸质书籍不及电子书,这一市场痛点上甚至还不如共享充电宝。

    另一方面,一个项目在套入了“共享”的概念之后,受到经济情况、市场现状等条件制约,发展容易和目的背道而驰。连创始人之一的陈东赞都承认自己目前尚未找到共享图书的盈利方式。

    受众过小和收益无法变现的现状使得共享图书处境尴尬。投资人之所以对项目投注资金,当然是看重回报的。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那么“不谈效益谈概念”的创业,又算是什么呢?

    变味的“共享经济”

    百度百科上对共享经济是这样定义的: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对照这一概念可见,处在创业风口上的“共享经济”似乎变了味,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或多或少就是把出租业务搬上了互联网的移动端。不过至少,ofo为了向真正的“共享”靠拢还是做了努力的,2016年12月5日,中青在线《ofo吸纳北京闲置自行车加入共享》报道:

    今天,ofo 共享单车宣布正式开始实施“城市大共享”计划,在北京市区内吸纳用户共享出来的闲置自行车,通过上门收车、升级改造、投入使用,打造单车领域的共享平台。将在北京上海开启试点工作,吸纳城市用户的闲置自行车资源成为共享计划的一部分。ofo 共享单车创始人戴威表示,ofo不是自行车生产商,也不是自行车租赁公司,而是自行车领域的共享经济平台。

    不过从目前的局势来看,ofo离自己制定的目标还很远。

    共享经济创业大热,是互联网思维时代的又一次概念狂欢,而狂欢背后的问题,也在渐渐暴露。“共享单车”算是成功地带起了一波节奏,但自身也处在乱象漩涡中。新出现的共享经济形态,想要成为所在领域的“共享单车”,道路很可能更长、更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