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震惊!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却……

发布时间:2017-05-08 16:2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于璧嘉

    又有大学生被骗!继裸贷之后,广州400名大学生,身陷培训贷骗局,涉案金额高达400余万元。为何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成了骗局里的常客?

    有媒体报道,蚂蚁金服商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对全国近千所大学的30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其中,48%的大学生无法识破非法校园贷诈骗陷阱,愿意为借钱先交保证金;23%的大学生相信存在无风险且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容易被高利息诱骗。

    如今,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参与经济生活,尤其是投资理财。然而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与经济承担能力的同时,大学生投资理财也因为风险甄别能力不足,财商素养欠缺,法律意识淡薄、被骗的几率也大大增高,怎么才能不让理财变为“失财”?

    缘何大学生骗局花样繁多?

    当今大学生已经不满足只读圣贤书了,消费、娱乐、赚钱、投资等等欲望膨胀明显。学生互相攀比、法律意识不足、理财观念淡薄,在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大学生陷入的骗局越来越多。

    据媒体报道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公共管理系教授周小李教授认为,此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溺爱孩子并为其攀比行为提供经济基础不无关系。

    大学生的骗局花样繁多,一方面说明大学生涉世不深,对骗局无法察觉。同时,也反映出经济物质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便捷了大学生群体消费,乱买、花、玩、穿、用,这些需求增加了不少大学生日常消费、使之无法进行合理的经济规划,更有甚至有人对父母进行真正的花费隐藏,最终一步步走进骗子的圈套……

    周息30%,放贷与借贷大学生是违法

    《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大学生认为存在利率高与风险低并存的产品,他们极易被一些鼓吹“高收益低风险”的P2P理财产品带入误区。

    2015年8月6日上午,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而之前借贷宝被曝出放出周息30%的超高额贷款利率,折合年成利率便是1564.29%”明显高于国家规定36%的最高上限,即便如此,也有大学生放心的在上面进行借款,最后由于迫于高额利率还不起款。

    据凤凰财经报道,安徽安庆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吴昊在大一刚入学时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某P2P平台推广兼职,“我兼职过的很多P2P平台宣称利息可以自己定,有的甚至周息可以定到30%,有专业人员整合资金,有专门催收公司,放贷的大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拿到高额的利息收入,然而结果并不是这样。”

    吴昊解释,虽然利息可以自己定,但定得太高就不会有人愿意贷,而且平台本身也会收取一定费用,大学生能拿出的本金也不多。

    吴昊后来不再继续做推广P2P平台的兼职,他说,“我兼职的时候,看到有的平台专门针对大学生推出无抵押贷款15万元的政策,大学生哪有钱还啊,利息越滚越多最后只能拿出裸条或者走极端了。”

    据法制日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在采访中表示,一些非法校园贷平台在打擦边球,用户在申请贷款业务时,平台除了要求取得身份证信息和工作信息之外,还要获得用户亲戚朋友的电话号码,不仅是通过问用户索要,还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在用户不知情或者说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获得这些信息;当出现逾期或者违约风险时,平台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很多信息告诉了合作的催收机构。同时,非法校园贷平台会存在一些违法违纪的问题。比如,平台将信息透露给了催收机构,用以威胁当事人及其家人。

    然而,在现实中,这些违法的借贷却大有市场,可见,法律意识淡薄也成为了大学生在金融领域屡屡步入陷阱的一大诱因。

    (图片来源:闪电指数)

    可以看出,参与经济生活,尤其是理财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是大学生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常识。家长做为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理性财务观念和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说,树立合理目标和健康的价值观,做成或失败都不影响日常生活。社会、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理财,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指望大学生理财赚大钱,主要是提升技能,积累经验。

    帮助大学生避免被骗是社会的职责。但问题在于,外界再怎么提供帮助,研究对策,身为当事人的大学生群体如果不加以反思,便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大学生群体在抱怨自己成为弱势群体,总被有心人盯着想要来索取些利益之前,首先应当有所反思,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用“火眼金睛”将各种诈骗套路扼杀在摇篮中。在面对“天上掉馅饼”诱惑的时候,要理性分析,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稀里糊涂走进骗子设下的陷阱,自以为能不劳而获拥有锦绣前程。

    中青在线北京5月8日电(本文部分文字来自凤凰财经、腾讯教育、湖北日报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明芳】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