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多戈拉的大风歌 你可曾听过?

——西部战区空军某高原雷达站

发布时间:2017-05-04 10:1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苏啸

    中青在线讯(苏啸)秋天是什么色彩?金色的、火红的、翠绿的……秋天本是绚丽缤纷的水彩,但在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官兵眼里,却是黑白色调的水墨。

    这座雷达站位于海拔4588米的多戈拉山,在祖国西陲的边境线上,处在两山之间的风口。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风力最大10级,常年飞沙走石,寒风彻骨。漫长的冬季从每年9月至来年的4月,高原草甸只在短暂的夏天出现一片浅绿,但很快就被寒风带走。雪的白、草的黄、石的黑,构成这里大地的主色调。

    深秋,在多戈拉大雪封山前,我们踩着风雪来到这里,认识了这些常年与风斗智斗勇的官兵。高原的风,粗犷而豪迈,雕刻出这样一群坚毅的雷达兵。

    风雪湮没不了的足迹

    前往多戈拉的道路异常艰险,我们从休整点出发,翻越多个4000米以上的山口,历经3个小时跋涉,行程200公里,方才抵达阵地。

    山势起起伏伏,山路曲曲折折,时有暗冰,颠簸急转,加之高原缺氧,让人头痛欲裂,肠胃里好似翻江倒海。

    这条路,驾驶员四级军士长王留伟再熟悉不过。他来到多戈拉已有9个年头了。每个路口、每个转弯闭上眼都知道。但每次上路前,他都要精心准备。后备箱里随时都有防滑链、千斤顶、备用轮胎等救急工具。

    2008年10月底,驻地发生罕见的暴风雪,气温骤降到零下20摄氏度,刮起9级大风,阵地积雪超过1米,饮水告急,给养告急。

    王留伟和两名战士驾驶一辆东风车,满载给养,紧急上路。天昏地暗,风雪交加,雪粒扑打着车窗,打开前雾灯,前方仅能看到10米。

    汽车好像波涛中的小船,一路摸索着前行,在距离阵地80公里的一个山麓转弯处,被雪挡住了。积雪齐腰深,眼前白茫茫一片,三人下车抡起工兵锹拼命刨雪。

    寒风刺骨,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1米、2米、10米、20米,刨了4个小时,终于挖出了一条长达400多米的雪路。冷风吹干了额前的汗水,结起了一层白色的盐霜。

    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启程时,却发现前挡玻璃上起了一层冰,把雨刮器冻住了。

    往前进,视线被挡住,路上有暗沟。留在这里,气温又越来越低,前不着村后不挨店。两天前有地方长途车司机因车辆抛锚,被寒冷的天气夺去了生命。关键时刻,王留伟看着手中点着的香烟,急中生智,他打火加热车载点烟器,用点烟器烤化雨刮器上的积雪,雨刮器重新动了起来。

    东风车在风雪中步履蹒跚。经过12个小时行程抵达阵地,王留伟一下车,就累倒在地上。

    像这样的生死历险在雪山阵地司空见惯,风雪湮没不了雷达兵的足迹。队长刘世国给我们讲起了这个站的来历。

    50多年前,为了国土防卫作战的需要,驻守在东南沿海某地的一群雷达兵官兵高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一路向西,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雪域高原担负边境的空防任务。

    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这支部队留了下来。任务从最初的支前作战变成为扎根边疆。这批人也成为第一批高原雷达兵。

    “当年,道路不通,老一代雷达兵风餐露宿、卧冰踏雪,在一处处无人区矗立起钢铁阵地,今天,我们又怕什么呢?”战士们这样说。

    “我们是高原的雷达兵,雪域边关有我们矫健的身影/把岗位当战位,视阵地为战场/爬冰卧雪甘吃苦,赤胆忠心卫长空/天线凌空转,电波四方传……”阵地上,官兵们又高唱起了这首《高原雷达兵》,歌声随着风儿飘扬,豪情万丈。

    时刻捕风捉影的眼睛

    “我叫高风,高山的高,大风的风!”站长高风这样作自我介绍。

    这个80后的站长,毕业就来到了多戈拉,从排长干起,又在站长岗位上战斗了4年。

    在这里,没有内地雷达站繁忙的航线,却必须随时神经紧绷。高风说:“天空是我们的蓝色的国土,我们就是神圣的哨兵,任何风吹草动都必须提高警惕!”

    去年底的一天,雷达显示屏上,边境线附近突然出现几批绿色的目标。

    高风果断下达作战命令,并立即将情况上报上级指挥所,上级派出我方战机起飞处置。

    雷达飞转,机警地追踪监视着空中态势。就在这时,一部雷达发生故障,天线停止转动。

    “令2号雷达接替1号雷达,继续掌握目标!”高风一边下达接替命令,一边带领雷达技师抢修,1号雷达的天线发射机正常,但短时间内无法使其全角度的旋转。

    战斗紧急,刻不容缓。此时,阵地上突然刮起了7级大风。

    “除值班员外,所有人员带背包绳集合!”高风的声音格外响亮。

    大风嘶鸣,官兵们把背包绳一端绑住天线,一端系在腰间。众人躬着腰,顶着狂风,牵动着天线转动。

    空中战机警戒战斗持续了4小时,他们在寒风中负重走了4小时。任务结束,官兵们一个个双手、双脚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

    “只要战斗警铃响起,任何困难都必须克服!”这是高风常给战士们说的话。

    雷达技师何健坪和张金华不会忘记风雪中的抱团取暖。

    那一年冬天,气温达到了零下20摄氏度。凌晨两点钟,露天架设的某型雷达,天线忽然停止转动。经检查是雷达水冷系统的水铰链断裂,这个故障在雷达的底盘上,维修时需要趴在地上,钻进狭小的空间操作。

    此时,阵地上刮起9级大风。天寒地冻,雷达技师何健坪和张金华只能轮换排故。大风吹得两人瑟瑟发抖。冰冷的水滴顺着水铰链滴下来,把他们的手冻伤,留下淡淡的伤疤。

    使命是旋转的天线,那么信念就是坚实的底盘。风雪中,官兵留下了太多坚守的故事:90后指导员刘翔上任后不久,在一次演习中,他因神经性偏头痛,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两天后,他又坚持回到阵地;指令标记员李银因任务需要,未能在奶奶弥留之际,见上最后一面;油机员侯新新家属来队,他在阵地上坚守到任务完成,让妻子在休整点等了18天;操纵员郑义招在妻子生产期间仍然坚守岗位……

    破冰而出那一抹新绿

    一眼就能认出谁是高原雷达兵:皮肤黝黑,嘴唇发紫,双手冰冷红肿。高原风雪,在他们稚嫩的脸上刻下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沧桑。谁能想到,这样一群战士,60%以上都是90后呢?

    他们爱唱歌、弹吉他,爱玩爱闹,渴望爱情,一双双年轻的眸子里,闪动着对新鲜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指导员刘翔来到连队后,积极与驻地政府联系,要把互联网连入营区。最初,他提出这一提议后,引来质疑。但刘翔说:“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学网用网,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如今,光纤已拉进了雪山里的宿舍,战士们打开电脑就能与亲人视频连线,大雪再也不能阻隔他们与亲人的联系。

    正是这些年轻的战士,展现出敢于创新进取的勇气。

    几年前,阵地安装了新型雷达,该型雷达较之老式雷达从原理到体制有了较大变化,新装备手册就有3大本,连开关机都要从头学起。

    地上有了新装备,本来是好事,一时间有的战士却变得束手束脚。许多新功能不敢用,不敢碰;理论背得很好,遇到实际操作时,却不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装备性能。经过一番反思分析,原因就是一个“怕”字:一是空情保障不允许差错,怕出错;二是新装备是宝贝疙瘩,怕弄坏。

    如何克服这个“怕”字?高风提出,要勇于“试错”和科学“容错”:新装备和老装备、新手段与老手段同步使用,功能一个一个地试,数据一个一个地核,逐步摸清装备的性能;每一次“试错”都制订科学的防范措施,一旦出现差错,立即“恢复重启”,确保万无一失;每一次处理空情都用DV拍摄,便于复盘研究,训一次进一步。

    他们坚持训战合一,以训促战。只要有演习,就会主动请战,派人参加,在演习中磨练实战的硬功。他们还结合阵地战备特点、演习任务,归纳总结出很多训练方法,为雷勤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大胆的尝试和紧贴实战的训练,使得该站的战斗力大幅提升。2014年,该雷达站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15年,被评为优秀执勤分队。

    四级军士长焦阳生在吉林,他在这个雷达站已有10年了。让阵地上种出绿树一直是他的梦想。

    由于阵地极寒,绿树一直无法存活,一代代官兵为此付出了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焦阳从互联网上查阅了资料,还专门向当地藏民请教,他在阵地前搭起了一个小型塑料棚,种上几株旱柳苗。

    雪山脚上有个湖,他发现每年夏天的时候,湖边一些鸢尾花长得很好,就引用湖水浇灌。结果,他的几株绿苗越长越好。这让焦阳兴奋不已。

    直到现在,焦阳还在不断尝试、学习更多的办法来种植更多植物。焦阳说:“一点绿色就是一点希望,我们要让这里充满生机和活力。”(军事部编辑)

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