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致新丝路-- >> 丝路观察
APP下载

时报聚焦“一带一路”丨权威专家智说“五通”(4)

推进民心相通 筑牢“一带一路”合作基石

发布时间:2017-04-29 15:0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徐蔚冰

  编者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今年我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为此,围绕“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这一论坛主题,中国经济时报精心策划、组织系列报道,以充分阐释“一带一路”核心理念,总结建设的积极进展,全面反映会议盛况和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展现中国经济新特点、新变化和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张。

  值此高峰论坛倒计时之际,本报特推出“时报聚焦一带一路”系列报道,以高端访谈、权威解读、地方实践、企业案例和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多视角深入报道“一带一路”三年多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高峰论坛铺垫预热。

  时报聚焦一带一路·智说

  王文:推进民心相通 筑牢“一带一路”合作基石

  (资料图片)

  ——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就提出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的建设路径。2015年3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亦提出“一带一路”合作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对“五通”进行了拓展和阐释。

  可见“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倡议,更是民心相通的倡议。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就“一带一路”中民心相通的内涵、如何借助信息传播实现民心相通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民心相通事关“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

  中国经济时报: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民心相通一直备受关注,请您阐述一下民心相通的内涵,为什么说推进民心相通在目前这一节点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障?

  王文: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中的内涵其实是起到一个基石的作用,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程,既承担着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加深了解的重任,又发挥着助推经济合作的作用。因此,民心相通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更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的保证。

  为什么说推进民心相通在目前这一节点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呢?一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目前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的严重不足,使得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严重落后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安全往来上的需要。二是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合作由于缺乏民心相通的保障,使得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往来与合作上有时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充满疑惑、猜测,从而令政治经济上的合作推进乏力。三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各国间彼此的文化、法律、民俗等不够了解,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存在障碍,所以推进民心相通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也应该将其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努力方向。因为只有实现以人文交流为桥、以民心相通做脉,才能铺就理解之路、架起友谊之桥,从而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将国家与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全方位多渠道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民心相通方面都作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成就?我们又该如何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来更好地实现民心相通呢?

  王文: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多的发展成就,中国与相关国家在民心相通层面的互动形式上正不断创新,交流领域上也在不断拓宽。我国在相关国家的认同感和软实力也显著提升,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比如,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多样化。三年多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交流活动,包括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等,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各地民众的积极参与。

  高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也丰富了民间交流内容,创新了文化互动的形式。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园区,举办文化演出等方式,将历史深厚的丝路文化深入挖掘并向公众展出,为不同民族的历史底蕴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此外,在教育产业、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继而利好民心相通。

  在利用新媒体传播方面。现在的确应该多通过新媒体条件下的互联互通方式去推广民心相通,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国家传播战略方面。一是要实现对外传播战略的全球覆盖,目前我们的对外传播战略主要是覆盖欧美日韩等国家,而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外传播力量相对较小,比如说俄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口地区和国家的传播力度不够,这一点需要国家层面的传播升级。二是要通过企业与机构传播来推广中国,促进民心相通。我们的驻外企业和机构有将近5万家,这些企业与机构也需要有传播战略,要讲究更多的社会责任,建立好和当地民众之间的关系,要时刻想到代表的是中国的整体形象。三是要落实到个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民心相通的大使。去年中国的出国旅游已经超过1.2亿人次,相当于中东欧16个国家的所有人口每人都出国了一次,这些人走出去了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都是民心相通的大使,都应该以身作则,传播与介绍中国,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作好与当地民众的交流。  

  民心相通不可忽视智库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库承担着政策沟通、咨政建言、形成智慧合力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一大批聚焦于“一带一路”研究的智库涌现,既有政府智库、企业或高校智库,也有民间独立智库,各具优势。您认为智库在推进民心相通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王文:近年来,中国智库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智库间交流,先后组织了中国伊朗智库对话、中国土耳其智库对话、中国哈萨克斯坦智库对话、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等活动;建立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智库论坛、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中非智库论坛等智库交流机制,获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智库作为中国智慧的代表开始走上国际舞台。智库不仅具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等优势,而且是政府与公众、政策沟通与学术研究之间的重要桥梁。智库不仅通过专业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咨询建议,还可以通过媒体介绍研究成果,帮助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了解政府政策,在扩大共识的同时缩小国家间认知方面的差距。

  在过去三年里,我和我的同事们通过宣读、路演等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了50多场全方面推广中国的宣讲,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效果很好。

  另外,我个人认为,智库学者在国外发表文章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中国的方式。

  总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智库不仅仅为经济政治服务,更起到了一个推进更高层次的民心相通的桥梁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傅晓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