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重构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

协同互联网 建立绿色培养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17-04-24 05:1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令希图书馆,学生们在学习。李元鸣/摄(资料图片)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着改变,传统意义的“课堂教育”被全球化的网络教育所冲击,“教、学、习”三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关系,也在被“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影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来慕课(MOOCs)、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翻转课堂(Flpped Classroom)/习本课堂等“互联网+”教育运行模式,其灵活性、适切性、社会化、终身教育的特点,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可以说,“互联网+”教育挑战传统教育的不只是网络信息技术,更是这种全新的、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它反映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大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全球大学为适应互联网发展而全面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趋势。我国大学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绿色培养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学课堂教学反映出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折射出大学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与同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对虚拟世界还是实体世界的开发和探索,用“硅谷人”的话说,都进入到超级创新时代。前沿基础研究在物质、能量、信息即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精彩地展现着人类“享用”大自然、与大自然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科技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性,促使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以新科技革命内在促发力为牵动,科技领域内,世界各国相互支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多元发展、相互整合,合作共赢,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在人类世界社会大发展观的影响下,人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不断提升人类福祉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美好期待。

  在绿色发展的大发展观影响下,大学教育应形成“绿色教育观”。“绿色教育观”要积极面向绿色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不断加深、加宽和加速世界性连接;发挥大学的引领性和思想的先进性作用,把握与引领“互联网+”发展趋势,转变封闭、单一、孤立的教育形态,形成开放、包容、多元、合作、共享的教育格局。要树立和传播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更加强调科技行为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对生命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将科技发展造福人类作为大学教育的精神圭臬,切实提升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由于西方传统科技大国主导和控制基础科技前沿领域和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充满竞争和挑战,但这并不能阻断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巩固和加深的世界大趋势。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梦也是全球梦、世界梦,在强势崛起和民族振兴中,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完善自己。“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的发展成果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让世界各国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世界走入中国,中国走进世界,未来,中国经验也必将成为世界经验。为此,中国大学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服务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放在首位,立足现代、放眼未来,以绿色教育理念为目标,关注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与民族特色、中国梦与世界梦融为一身的精英人才。

  绿色培养服务教育供给侧改革

  互联网在改变着世界,同样在改变着大学。互联网技术下,绿色发展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为此,大规模、多领域、多层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促进绿色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成为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教育,丰富了大学的教育形式和学生获得教育的渠道,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探索路径和有效手段。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挑战,大学教育必须创新教育体制,实施供给侧改革。

  首先,要转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对大学来说,供给侧改革,应当建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绿色生态教育体系,从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和期待出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次,教育方式上要以崇尚自由、顺应自然的人本规律,构建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方向、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既能够适应学生自身特点,也能够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第三,教学内容上,从知识体系到课程体系,从专业设置到实践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学习评价模式,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老师能教什么转变为学生应学什么,将教育的聚焦点由原来的供给方转变为需求方。第四,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一些专业适切性,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资源,“翻转”课堂师生行为,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习”的过程性。教师“教”的作用在于支援学习、引领学习,由课堂上的“主角”转变为服务,由课堂灌输转变为答疑解惑,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沟通讨论,建构、生成知识。“教”与“学”师生关系,由于课堂模式的转型,学生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搭建了可享用一生的个人知识体系。

  绿色培育关注人本教育

  拥抱信息技术、借助社会力量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的必然走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成为大学教育的新生态;但并不是说大学教师的作用被削弱,相反,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配给制服务,愈来愈体现消费驱动下的个性化服务,教师的贡献度要由学生来认可,教师的教学质量将接受消费者学生的检验。

  大学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是一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师的作用就这点来说对学生尤为重要,它关系到的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而是关系到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实力。一流大学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是核心,一流学科的打造,要将人才培养、学科、科研融为一体,整合资源,加强基础公共平台、教学实践基地和产学研社会实践基地打造。而且,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绿色技术的集成性、交叉性和协同性,一流学科建设要打破学科边界,进行多学科交叉重组、强强联合,以增强国际竞争性和创新性,让科研团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学生在先进的科研环境熏陶下,在教师指导下,经过严格的科研基础训练以及开放的社会实践锻炼,培养了敢于创新的勇气、不惧失败的坚定意志力、团队合作能力。这是网络教学所不具备的,学生接受教师面对面的科研实践指导,是研究型大学教育所独有的优势。

  为此,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改革,并不意味着教育朝着“计算机”的方向走去,在大数据、云计算影响下,一味鼓励开发左脑,“半球偏爱”。经济学家认为,这种不带感情的分析式决策方法,即便是全知全能的理性行为,也不代表着正确的行为。技术进步遮蔽人类价值,将给人类生存带来矛盾、困惑,甚至是危机。因此,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塑造是互联网时代下大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大学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和多样性,鼓励标新立异、批判精神,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本质,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大爱情怀,让工具理性嵌入人性光辉;要用科学、先进与创新的教育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在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大潮袭来之际,大学教育责任重大、使命艰巨。打造绿色教育生态体系,厚植绿色培养理念,以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大学教育全面而深刻的变革;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击,掌好思想之舵,筑牢精神之基,为人类进步、幸福、健康与安全培养共同命运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中国大学教育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