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学术研讨会召开

如何在“一带一路”中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2017-04-23 20:4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晨赫

    中青在线北京4月23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 “‘一带一路’国际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召开,政府、学界、文化企业、金融机构及相关领域人士在京参与了“‘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举办的首次学术研讨会。

    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指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经济上互利是短暂的,文化认同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理事长、乐视金融CEO王永利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正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原来一轮全球化开始收缩,出现了所谓的逆全球化的担忧。而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具有重新探索新型全球化模式和路径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没有自己的全球化战略理论是不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绝对不是仅仅一个经济金融的项目,它是一个事关全球发展的倡议。

    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优势产能的合作,当然还有文化产业的贸易和相互投资。

    管清友说,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要宏大,落地要微观。文化的品牌和城市的名片是一致的。城市的名片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如何结合起来,如何打造出本地区有特色的名片,如何打造出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我们现在推动“一带一路”发展考虑更多的是一些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为了适应时代特殊背景,未来可能更多的从一些比较小的东西着手,如小的文化产品,一些小的在“一带一路”沿线老百姓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大家都喜欢的东西。杨涛说,“着眼于民间,需要多换位思考,看别人究竟需要的是什么,这需要我们对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和市场需求给予更精准的思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斌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形式,最有效的形式。“从产业规律的角度来说,文化的背后流行文化产品有很多共性的规律,比如跌宕起伏、情节丰富是每一个卖的好的电视剧都有共同的特点。全世界人民是有共同需求的,这些是隐藏在表面文化产品之下的规律。”黄斌呼吁,用社群化的政策来跟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体实践不同的合作方式。

    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各国的交响曲。他预计,在2035年,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届时“一带一路”必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主办了本次研讨会。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同修书苑等协办。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