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2017年KAB创业教育报告》发布

就业型创业教育亟须“转换跑道”

发布时间:2017-04-18 05:0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孟佩佩 王梦影

  “我国的创业教育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且高校、区域发展并不平衡。”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希望创业教育能成为高等教育的突破口,我个人认为也只有这种方向才能实现创业教育应有的作用。”

  这是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峰会暨第十一届KAB创业教育年会的分享现场,这位戴着眼镜的老师以平均两秒钟一张的频率翻动着PPT,屏幕上的图表和数据来自《创业教育的创新观察(2017创业教育报告)》。台下来自全国各高校创业一线的教师高举着手机,闪光灯频闪,窃窃私语:“都是干货啊。”

  《创业教育的创新观察(2017创业教育报告)》由刘帆执笔。调查覆盖学校938所,包括15所985高校,53所211高校,104所一本,252所二本,82所三本,432所高职高专。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还是以就业指导课程的创业模块为主,占总数的39.4%。其他的创新创业课程被纳入全校性公共必修创业课程和必修课程,分别占34.6%和29.5%。

  刘帆列举了一组数据,全场安静下来:全国范围内,8.1%的高校并没有开设创新创业课。开设课程的高校中,与专业结合的创业课程仅为12.6%,面向创业兴趣强烈的学生专门开设的创业课程还不到五分之一。

  “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是处于与就业相互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独立课程比较少。”刘帆对记者说,“这是因为,创业者和就业者本质上不同。”

  调查研究了创业者与就业者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成功标准”维度的差异性。结论认为,创业者面对的环境相对更为不确定,思维模式是“效果推理”,采用“建构——测试——认知”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就业者面对的环境比较稳定和成熟,思维模式是“因果推理”,采用“计划——行动——改正——再次行动”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创业者与创业者之间,差异性大于同质性,创业者的成功难以复制;就业者是同类,同质性大于差异性,其成功大多可以复制。

  因此,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创业导向的教育截然不同。

  今天以专业化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一个时代的经典。“锁定”因此发生。这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各个方面都运行得很好,已经将原有的环境最优化,可是,却难以调整。

  刘帆介绍,“锁定”的基本经济学逻辑就是规模化、标准化、出效益。在这条逻辑指导下,学校是工厂,老师是工人,学生是产品,课堂45分钟是生产线标准化。

  就业导向的教育来源于学科分工教育,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追求效率,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指导。于是,学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以及学科门类的综合程度是就业教育模式可持续的关键。没有资源和条件来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的创新是破坏性创新,不是过去就业导向教育的延续。在互联网时代,大规模的个性化培养已经不是奢求,而应成为必然。支撑这种教育价值网背后的逻辑是“平台型的长尾经济”。即,学校是一个平台,师生就是创客,产品共创,组合多元且丰富,学生各取所需,运营低成本,培养个性化。

  刘帆认为,就现状而言,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需要双创新,即“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创业内容的创新”。前者“从教师主导的单一教育模式”转向“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学习模式”,后者从“传统的过程创业”转向“精益的效果创业”。

  这种转变将充满了挑战。

  在2016年KAB创业教育年会时,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老师对记者反映:师资缺乏。刘帆觉得,更加需要关注的是机构欠缺或者是机构能力的欠缺。他很赞赏这句话:机构的能力取决于机构的价值观和流程,与机构内部个人的能力没那么高度相关。

  在一个机构之内,要考察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同质性。利益的固化也是被讨论了多年的问题:“改革就是一个利益的调整,有人受益,有人受损,增量式改革是路径,存量式改革很难。”

  目前高校里,常见的是维持性创新:只有“领导思路在变,其他的没有变”。维持性的创新是能出成绩,但是“不可能代表未来”。

  “我们希望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是对高校综合改革的一种诉求。”刘帆说。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