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 八面来风
APP下载

扶贫没有点英雄主义精神还真不行

发布时间:2017-02-24 18:0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丹 青

    最近有媒体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从梁家河、正定到宁德,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始终牵挂贫困群众的动人往事。读懂了这些故事,就能读懂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情怀和承诺,也能读懂他在连续几年的新年贺词中都会深情谈到对困难群众的牵挂: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总书记的扶贫往事对我们有很多启示,比如扶贫思路要对,并不是谈到扶贫就要搞工业项目,深山老林里工业项目不容易发展起来,而要实打实解决现实问题。比如不要“烧三把火”,不要想一夜暴富的事,要考虑实际情况,还有精准扶贫等等。除此之外,总书记的这些经历还告诉我们,扶贫没有点英雄主义精神还真不行。

    谈到扶贫,总书记引用过聂帅(聂荣臻)流着泪说过的一句话:“阜平不富,死不瞑目”――阜平曾是晋察冀边区所在地,聂帅担任过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帅动情地说,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打下了天下,是为老百姓打下的天下,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我于心不忍,一定要把老区的事情办好。“阜平不富,死不瞑目”就是一句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悲壮话语:共产党人不改善他们的生活,我们不带着他们摆脱贫困,谁去帮他们?扶贫不是对谁的“恩赐”,而须有一种“舍我其谁”“以帮困难群众脱贫为已任”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必要感。当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让穷苦大众翻身当主人为已任的英雄主义气魄,才赢得了民心,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总书记谈到扶贫时说,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

    有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才会带着感情去做扶贫工作,也才会有扶贫的韧性和定力,扎根在一个地方,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脱贫决不罢休。有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才能摆脱面对重重困难、遇到层层问题时可能滋生的浮躁、悲观、失落甚至放弃。

    看过很多扶贫典型的故事,无论是扎根西部农村的大学生村干部,还是走进大山里的志愿者,他们的事迹常让人泪流满面。今天似乎很少有人谈奉献精神了,而是大谈个人主义,大谈人的趋利本性,将个人利益抬高到不可撼动的神圣地位,甚至有一股贬低奉献精神的歪风――或者称“让人奉献”是一种不人道、反人性的要求,或者说所谓的“奉献”都是作秀,奉献之外必有其他动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这种矮化英雄、贬低英雄、消解英雄主义精神的风气,在很大程度上破坏着社会的道德生态。就拿扶贫来说,如果没有那种奉献精神的支撑,没有“以帮困难群众脱贫为已任”的使命感,没有“将困难群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集体主义情怀,拿什么让那些扶贫干部坚守在那些极端贫困的地方?

    是的,趋利避害是一种人性,但人性有高低之分,人性中有自私自利,但也有崇高的利他部分,这种利他的英雄主义情怀能让一个人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牺牲个人利益――在战争时期他们成为烈士,成为让人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在和平时期,他们成为为民众谋利益的先锋,成为我们前行的道德坐标。

    扶贫的英雄主义精神,不仅能让人扎根和坚守,更能用这种精神感染困难群众,让他们也带着英雄主义的精神去主动脱贫,干一番事业,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扶”。总书记谈到他当年宁德工作经历时说:我给宁德的定位就是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到宁德后,我到省里开会,总是坐第一排,争着第一个发言。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我在宁德的一些讲话,后来编成一本书叫《摆脱贫困》,就是为了从精神上或者说指导思想上解决问题。

    英雄主义精神,不只是一个人去当孤独的英雄,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成为触动人心的精神坐标,使一个群体、一个团队受到那种英雄力量的感召,都有了那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对扶贫至关重要。所以,扶贫没有点英雄主义精神还真不行。

【责任编辑:姜继葆】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