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王昌荣:台州做实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7-02-21 09:48 来源:海外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了“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信号。台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贯彻落实好中央这一重要精神,把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做实、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上。

  突出把基因传承好

  把创新发展的基点放在心无旁骛抓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之本,也是区域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实体经济是台州民营经济的内在“基因”,以实体经济为主体,是台州民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经过多年积累,台州已形成汽摩配、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缝制设备、塑料模具等20多个规模上百亿元的块状特色经济,5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台州。目前,台州拥有44家上市公司,均为实体企业。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风云变幻,台州经济整体十分稳健,没有出现产业“空心化”、企业“倒闭潮”,没有热钱涌动、脱实入虚的“乱象”,更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资金链风险,台州的银行贷款不良率仅为1.4%左右。实践充分说明,实体稳,则经济稳。

  当前,在中国经济新方位下,推动台州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首先必须把台州实体经济的基因传承好,防止“变异”。去年以来,台州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1 X”政策体系,围绕“抓主业、练内功、治虚火、减负担、防风险”,做好政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12个文件,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多个方面打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系列组合拳,并取得明显效果。去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1-11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1%,民间投资连续16个月逆势增长,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8%。

  突出把脊梁打造好

  把创新发展的重点放在打响“台州制造”品牌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台州共有制造业市场主体12万户,其中制造企业5.84万户,是制造大市。振兴实体经济,要抓住制造业这个主业,大力推动台州制造向高端进军,抢占产业制高点,重塑竞争新优势。台州紧盯中国制造2025,把产业变革的趋势和本地发展的优势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特色,找准了产业发展方向,以引进培育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大力培育通用航空、节能新能源汽车、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智能马桶、现代医药等五大千亿级高端产业集群,努力让台州制造成为全球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板块。

  突出企业主体,积极“抓大活小”,充分激发企业活力,构建上市企业“扛起大旗”、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群雄并起”的发展格局。大力推动上市企业“倍增翻番、裂变扩张”,鼓励龙头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产业链整合和转型提升,企业发展裂变效应呈现。去年,台州有16家上市公司完成30笔65.94亿元的并购。大力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着力构建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企业群,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搭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平台,重点培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各类示范小微园区56个,促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联动发展。

  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出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方案(2016—2018年)》,推动台州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登高计划”,加快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推广一批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机构,争取每个工业强镇建有智能工厂,每个骨干企业建有智能车间。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实现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网络化基本覆盖,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50%以上。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

  突出把框架搭建好

  把创新发展的落点放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

  实体经济的范畴不是狭隘的制造门类和生产部门,更涵盖一、二、三产及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台州要不断拉大实体经济框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改一产、强二产、兴三产”,增强产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改一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解决“谁来种”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创业创新活力;解决“在哪种”的问题 ,实施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一区一镇”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解决“种什么”的问题,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进一步完善优势产业布局,台州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数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一;解决“怎么种”的问题,坚持科技兴农,加快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将“互联网 ”运用在农业生产上,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能农业,提高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

  “强二产”。把抓优质产业项目作为“牛鼻子”,主动对接央企名企,大力引导浙商回归,以虎口夺食的勇气引进一批高、精、尖重大产业项目。去年以来,与30多家央企、大集团对接洽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金额6580亿元,成功引进央企合作项目35个,总投资2865亿元;引进浙商回归产业项目118个,到位资金190.47亿元。大力推广PPP项目,将其作为向民资开放的重要渠道和抓手,提出“两个常态”,即“重大项目建设采用PPP模式运作要成为常态,PPP项目中民资参与或控股要成为常态”。在全国民间投资增速断崖式下滑大背景下,台州民间投资逆势上行。加快构建以“一区一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平台,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台州科技城,完善省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阶梯式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进一步深化“低小散”企业整治提升,不给企业留后路,坚决出清落后产能,以整治倒逼推动企业“凤凰涅槃”,为产业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兴三产”。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积极培育引进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重点打造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商贸市场等主导产业。突出台州小微金融和民营金融特色,大力推进金融业发展,努力打造中国小微金融特色城市。抓住旅游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方位整合市域旅游资源,加快5A级景区创建,促进旅游与和合文化、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旅游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大旅游”体系,不断提升台州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台州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突出把环境营造好

  把创新发展的支点放在形成更好更快的“台州小气候”上

  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和土壤。台州把优化制度供给作为关键一环,着力构建开放高效便捷的发展软环境,营造良好的“小气候”。

  把“信用台州”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完善社会征信体系,营造诚信为本的营商氛围。按照“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原则,深入推进外部信用评级,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实施企业信用联合奖惩,逐步形成从市场主体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信用约束机制。结合小微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全国唯一持续良性运作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了全市55万多家企业、600多项数据、4800多万条信用信息,推动了台州3000多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授信担保20多亿元。建立中国大陆首个市级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题提供了基础。台州已成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城市,信用综合指数在122个人均GDP为5000-1000美元规模的城市中排名第3。

  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考验台州干部的担当和作为。台州把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作为台州“十三五”发展的首要历史任务,对民营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营造了浓厚发展环境。各级干部把支持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份内事”,担当起历史重任。领导干部带头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异地商会,市领导直接和企业面对面,把联系和破难挂钩,集中梳理和破解了一批企业难题。对企业“有求必应”,针对具体企业需求进行菜单式服务,重点企业难题上交市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落实“一企一策”,有什么困难就帮助解决什么困难。开展组团破难,组建市级部门联合服务团队,打造快速为企业排忧解难的高效服务平台,推动各级干部沉下身子服务企业,当好“店小二”。

【责任编辑:王长宇】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