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青体育 -- >> 正文

体校的未来应该不只属于“体尖”

发布时间:2017-01-20 11:4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周婉琪

  顶端的体校为专业运动队输送苗子的同时也应该搞好教育。图为小队员相互帮助,在平衡木上进行训练。@视觉中国

  校园体育教育系列报道之三

  日前,上海“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呼吁深化体教结合,加强体校建设;呼吁社会转变观念,让体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呼吁要加快少年体校与学校的融合发展,明确少年体校人才培养、体育育人、健身指导三合一的社会职能定位;呼吁在场馆、设施等硬件建设上,市级体校建设参照市重点中学;区级体校与区重点中学建设看齐。

  从上述的呼吁,我们不难看出,“读训矛盾”“定位与出路”正是中国体育转型下体校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广东、广州都不例外。事实上,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青少年业余训练都是绝不能放弃的环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果单纯将体校的功能定位在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那无疑是自绝于天下,唯有打破自身的思想桎梏,心更大一些,眼光长远一些,承担本就拥有的多种社会功能,体校才会打开新天地。

  社会功能

  莫仅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体校功能不应该过于单一

  根据2015年度的《全国青少年体育基础数据调查统计表》,广东拥有4类体校,包括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少儿体校、单项体校,合计143所,在训运动员28389人;最多的是“一集中”(单纯训练)的少儿体校,有68所,在训12450人;而“三集中”(读书、住宿、训练一起)的总共有28所,当中省市级体校共19所,在训7605人;另外还有体育部门办的体校2所,教育部门办的1所,二者联办的25所。

  其中,广东属于公办性质的体育运动学校有131所,包括广州13所,即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均为“三集中”),以及区属体校11所,基本上每区都有一所,从化、增城、番禺三区为三集中,花都区“两集中”,其他区都是走训制。此外,广州市属的场馆里都有业余体校,都实行走训制。

  从上述统计来看,体校的办学模式是多样的,而解决“读训矛盾”的最直接手段是把读书的事交回给教育部门,不要让运动员脱离普通学生的教育系统,尽可能改变运动员文化素质低的局面。同时,为了提高竞技水平、保证训练比赛时间,仍有必要实行“三集中”。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学校似乎仍摆脱不了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的单一功能?

  其实不然,首先,上述的只是狭义的体校。其次,体育的本源是强身健体以及体育文化精神,接受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回归学校,恰恰能够反映体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即便是顶尖水平的体校,又能有多少学生成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恐怕最终能进入专业队伍,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也只是少数。因此,不仅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冠军苗子”、还要培育好剩下大部分的“非冠军苗子”,让他们跟普通人一样成为社会栋梁,这才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做大“金字塔”底部的关键,这才是体校必须具备的功能。

  理想状态

  粤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逾千越秀区二校是有效模式?

  除了体校外,广东还拥有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超过1000所,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近500个,这些大多都扎根在普通中小学。

  就如“净慧体校”(原越秀区少儿体校)这块“金字招牌”,她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办学模式,虽然名为“体校”,却没有被列入上述体校的范畴,而是越秀区市一级公立全日制体育小学,她同时拥有越秀区体校的功能,向中学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与附近的净慧一小、二小合并为净慧体校后,该校实行双轨制,原体校部分继续坚守原有模式,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打破学习与训练的矛盾,该校学习水平测试成绩超过了全区中上水平,每年有超过92%的学生进入省市级优质中学就读。

  理想的办学模式是训教结合,假如每天下课后,每个小学生、中学生都能留校到体育俱乐部进行一两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年复一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自然无须担心,竞技体育何愁缺乏后备人才?如果真能实现,届时甚至连体育考试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当然,上述的确是理想化的状态。净慧体校原体校校区按照场地设施建设开展了十多个体育项目,小班教学,人均活动空间超过20平方米,文化和体育的师资都有保障。但其他学校则不一定能保证场地硬件、师资以及人均可分配资源。净慧体校这种模式目前仍是以教为主,同时大力探索“教体结合”。如今,越秀区的建设六马路小学也有类似的模式,与净慧体校共同成为越秀区业余训练的有力支撑,而广州市体育局每年也会对这些体育特色学校给予经费扶持。

  发展目标

  “精英体育”重在素质教育 “三集中”体校已尝到甜头

  顶端体校为专业运动队输送苗子,这种“精英体育”要赢得更厚实的生存空间,最重要的还是搞好学生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的教育。

  对于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国家在2010年就有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广东的青少年运动员要参加比赛,首先必须参加文化测试,不合格则不能参赛。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视野更开阔,认知也在不断拓展,越来越认识到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家长、教练和老师也都有了观念的转变,加上政策的“指挥棒”,转变自然就大了。

  尤其是“三集中”的体校,对教育是否重视,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为例,该校增加文化课时间;教练配合共管、确保运动员到教室认真上课;加强师资引入、培训,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学生水平进行教研改革,所谓教学相长,近年来该校参加广州市的统一中考,平均分逐年提升,最多的一次提高了38.5分。

  此外,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其中广州地区的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都是教育厅与教育局共管的普通高等学校,不仅是打通体校运动员文化进修的上升通道,更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体育人才,投身正欲蓬勃发展的体育朝阳产业,彻底解决竞技体育的后顾之忧。

  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分别依托于广东和广州体职院,而想进入这两所体育高职院,成为大专生、本科生,都是要经过考试的。而且这两所体育高职院也不再是让运动员“混”文凭,他们本身也面向全部参加高考的学生招生,学校近年来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不仅与企业联手培养体育“蓝领”,造就高就业率,同时与国内外的体育类高校联合,进行专本衔接的联合培养等。

【责任编辑:赵建琳】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