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后科技助老,为老人提供公益性互联网培训

2018-10-18 21:29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当年轻一代的生活阵地逐渐转转向了移动互联网,许多跟不上科技脚步的老年群体,日益加重了和时代的脱节感,进而置身于“信息的孤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60岁以上网民仅有4.8%。大量互联网平台和软件没有针对性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想学却没人教”也是导致他们触网尴尬的因素之一。

    10月17日晚在央视播出的“福寿中国”重阳盛典上,由一群90后组成的“夕阳再晨”公益组织,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当全社会都在体验网络时代的超级便捷之时,这群年轻人拿出知识、热情和耐心去服务年迈的老人。夕阳再晨公益组织发起人张佳鑫表示:“如果说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那么老年人就是国家的财富。当那么多年轻人在这些老年人旁边,不只是帮助他们,而且是一种陪伴,在这个陪伴的过程当中,双方共同地成长。”

    2011年,21岁的张佳鑫还是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的年轻学子渴望用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因为和姥姥视频的时候总是黑屏、掉线,状况百出姥姥又不会解决,所以张佳鑫开始思考能不能教身边的老人熟练操作手机和电脑。

    “我们的社会发展太快了,老人们熟悉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跟不上。医院挂号也是通过网络来派发的,一个商场非得用APP才能作为会员,扫码之后就便宜两毛钱,但就因为这两毛钱,老人站在那里,他可能半天都不懂,半天都不会,带给他们那种心灵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信息科技社会,张佳鑫选择将科技助老作为一份事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拿着电脑走进社区,通过科技大讲堂和一对一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授老年人学习技术。

    在“福寿中国”重阳盛典播出的短片里,从开机关机都不会到熟练使用各类软件——老人们开心地讲述着“夕阳再晨”如何教会了他们拍摄美照、用支付宝购物、微信查公交……78岁的王士兰老人说:“他们不嫌弃老人耳朵背、问一遍又一遍的,他们都特别有耐心。”

    “夕阳再晨”的课堂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大家对新技能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渴求。公益组织成立以来,这群90后走进了北京四十所高校、八十个社区,在全国高校成立了近百支志愿服务队伍,足迹遍布十九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服务老人超过25万人。

    夕阳再晨公益组织公益中心主任隋明哲表示,投入这份工作之后,“对自己的家人更有担当、对社会更有责任感了。”为了让更多老年朋友搭上互联网这趟呼啸而来的列车,这群年轻人不计回报、不辞劳苦,更重要的通过自己青春阳光的朝气和活力,让老人的生活发生改变,奉上贴心的关爱与陪伴。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送什么礼物给爸妈好?

    有网友在看过“福寿中国”重阳盛典这则片段之后感慨,节目中这些老人表现出来的渴求感和幸福感,让为人儿女的很是汗颜:“比起动辄送给父母一支新款手机,他们更需要的,也许是我们耐心教学他们如何使用,如何跟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我们在抱怨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懂,有时面对发问还很不耐烦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让他们‘与时俱进’,没有尽足孝心。”

    每逢重阳节,形式主义、逢场作戏的敬老活动备受诟病。事实上,在打开“孝老”的科学方式之前,如何正确看待、理解今天的老年群体,对我们来说尤为必要。

    通过“福寿中国”重阳盛典,全国观众看到了一批心怀梦想、奋斗不息、热烈燃烧的老人:82岁下潜深海从事科研的“深海勇士”汪品先、90岁高龄不惧生活磨砺仍在舞台绽放的人民艺术家田华、69岁征服珠穆朗玛峰之巅的无腿老人夏伯渝……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6岁,老年群体的体能、精力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广大社会学者认为,我们要打破“人未老而先服老”的社会氛围,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和行动,让老人和我们一起深刻感受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夕阳再晨”四个字源自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但这群年轻人并不这么觉得,他们坚定认为在老少互助中,彼此的人生价值都可以得到拓展和升华:“夕阳可以回到清晨,再度焕发生活的光彩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