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排除高考“诈弹”就行了,打脸的事留给舆论吧

2018-08-12 13:12中青在线

    河南四位高考生怀疑自己答题卡被调包事件,把高考顶上风口浪尖。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的最新通报,宣告这是一场“诈弹闹剧”。当地纪委用翔实的证据证明:经过笔迹鉴定,三位(另一位已承认答题卡是自己填写)考生的答题卡都是自己填写,并不存在调包。通报还回应了人们关注的细节问题:答题卡上的涂写,也是考生自己所为。

    这个通报并不出乎公众意料,“答题卡调包指控”一曝出,很多人就判断这是一枚“诈弹”,而不是“炸弹”,十有八九是考生撒谎。一来,虽然高考也曾曝出过腐败丑闻,但相对其他领域,高考已经算最干净的了,公众信任程度较高;其二,指控太荒诞离奇,有这能力去调包答题卡,何不直接改分数或直接冒名上大学;其三,过去各地已发生过多次这样的诈弹闹剧,都是考生撒谎。总之,习惯“老不信”官方的老百姓,这一次坚定地不信“答题卡调包”。

    不信归不信,基于高考在国人心中的重要位置和形象,再荒唐的指控,也要严肃对待和认真回应。熊孩子可以撒谎,公众可以觉得这是明摆着的闹剧,但官方不能当撒谎和闹剧,必须当“严重问题”去调查。高考决定那么多人的命运,是很多人心中的公平底线和上升金线,公平和干净必须是“绝对”的,容不得半点儿“过夜的疑问”,无法自清自浊。就像飞行安全也是绝对的,民航明知道有些安全举报是“诈弹”,深受“诈弹”之扰,也必须严格按程度启动调查,排除“诈弹”,保障飞行的绝对安全。

    这是在中国社会流动中扮演着如此重要角色的高考不得不承担的代价,有人说,一场“诈弹”浪费了这么多社会资源,应该让撒谎的熊孩子付出相应的代价。再痛恨,也只能咬牙切齿一下罢了,高考的位置决定了这是一场不对称的伤害,他可以撒谎,你必须认真对待;耗费很多资源证明那是“诈弹”了,也拿他没太多办法。

    这次高考“诈弹”折腾出这么一场舆论风波,以后就没有了吗?我相信以后还会有,过去在各地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这次不照样发生了吗?为什么那些熊孩子、那些家长就不长记性呢?这里也存在一种新闻传播的信息不对待,我们都觉得这种“诈弹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了,我们都丢不起这人。但很多人根本不关注这样的新闻,那些准备高考的人,跟我们完全不在一个朋友圈、信息圈,无法指望他们的反思和长记性。世界会变,人性不会变,父母望子成龙,孩子不争气,又不想让父母失望,用无数谎言圆一个谎言,最后成为一个惊天谎言,人性循环问题循环中,总会循环出这样的奇葩孩子和家长,所以,明年后年,这样的新闻或许还会不断重演。

    没有办法,这是追求绝对公平的高考必须承受的社会代价和道德风险,无法杜绝。高考甚至已成为底层向上流动的唯一通道,拼不过“富二代”,但起码可以拼高考,当下的基础秩序下,人们太害怕高考舞弊了,太担心高考成为权贵通吃的盛宴,这种焦虑和担心使很多人心中存在这样一个若隐若现“炸弹”。熊孩子编出这样的谎言,家长被熊孩子的谎言误导,首先因为他们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掉包镜像”。正因为集体意识中多有这样一个“镜像”,所以一个惊天的谎言能在人心中变成弥漫的舆情。相信,或不信,都有一个心结,都是一块阴影。

    这就是高考“诈弹”的社会心理学基础,耗费再多的社会资源,也要清除这个“诈弹”,不通过调查去消除,就会成为人心中真的炸弹,炸掉人们心中的公平底线。有人说,兴师动众,举国沸腾,浪费了如此多的公共资源,太不值得了。――我倒觉得很值得,起码通过排除“诈弹”消除了人心中的“炸弹”,通过调查还原真相,以另一种方式让公众放心,高考的公平是有制度保障的,诸多“民间想象”是没有根据的。相关部门不仅进行了笔迹鉴定,对监考人员进行调查取证,还查看考场监控视频,证明了答题卡均为本人书写。通报称,考生各科高考场次的试卷和答题卡在启封、发放、回收、押运、入箱、封箱、出库、扫描、识别等关键环节,均按规定程序规范操作。这也是一次对高考程序的普及,将“掉包指控”变成了一次直播“高考透明”的媒介事件。

    “诈弹”确实是负面事件,但清除“诈弹”的过程成了一个展示“高考绝对公平”的正面事件。在弥漫着不信任的语境中,应对这类高考“诈弹”,是高考消除公众焦虑、展示严格和透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塔西陀陷阱”下不得不对舆论作出的一种心理补偿。重建信任的问题上,官方很像希腊神话中那个推举巨石的西西弗斯,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人们心中的“诈弹”,就像那块不断推上去又滚下来的巨石。

    好了,官方排除高考“诈弹”就行了,打脸的事留给舆论吧。法律也许拿这种熊孩子没太多办法,不知道这样的考生是不是会进入高考黑名单永不准复读,但我相信,其个人其家庭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声誉代价,孩子、家庭在全国人民面前丢人,信用破产,被人瞧不起,这样的舆论打脸比法律惩罚还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