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在园学生就读于民办幼儿园

中青在线2018-07-10 15:09:51显示图片

    中青在线北京7月1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今天,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蓉主编,以最新的全国性大样本数据即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调研分析,调查范围覆盖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区外的29个省份353个县,共涉及40011户127012个家庭成员,其中农村12732户,城镇27279户,0-6岁及16岁以上在校生21464人,中小学在校生13855人,对我国基础教育新业态进行了全面描述和分析。

    此处的“教育新业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新型教育供给者,如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科技企业等;二指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育供给的新方式、新形态,如在线教育、虚拟学校;三指由于新供给主体和新供给形态的出现带来的整个行业组织形态的改变。

    蓝皮书显示,我国的民办学校已逐步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办高校、民办高中、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以及民办幼儿园。2002年《民促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发展迅速。2002-2016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在校学生数由1004.37万人增长至4806.23万人,增长了3.78倍。民办学校学生数占全国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则由5.34%增长至18.94%。

    其中,在2012-2016年,在校学生数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民办高校,增长了18.41倍,其次是民办幼儿园,增长了5.09倍。增长幅度最小的是普通高中和普通初中的在校生数,增长约为1.6倍。学生占比增加最多的也是幼儿园和高校,并且在学前教育阶段,超过半数的在园学生就读于民办幼儿园。

    蓝皮书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发展随省份、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地区而言,中部地区的民办教育所占的比例在各个学段都高于东部、东北部和西部。这与整个中部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不如东部和西部地区,出现了公办教育的“中部塌陷”有关。

    除地区性差异外,民办学校内部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不同层级的教育中,民办学校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在学前教育阶段,民办幼儿园提供的入园机会要高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的超额教育需求。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从而缩小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差距。目前民办园就读的学生已超过公办园。

    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蓝皮书发现,随着家庭人均消费的提高,学生选择民办学校的比例在提高,并且所选民办学校的校内收费也在提高。这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相较于公办学校而言,民办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高收入群体的差异化教育需求。

    蓝皮书指出,绝大多数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的校内收费年均数千元,甚至收费最高的25%的民办初中和小学的平均年度收费高达数万元。尤其在一线城市,50%以上的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每年校内收费过万元;在一线城市,校内收费最高的25%的民办初中平均收费为6万元以上,远高于其他城市。

    与此同时,一线城市民办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例最高,13%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小学,26%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初中。在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民办小学的学生比例均低于8%,民办初中的学生比例都在10%左右。可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教育购买力增强,教育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对民办教育的需求因此增加,因此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的学生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在高中阶段,民办教育的功能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不同。在一线城市,充足的地方财政拨款导致公办高中的供给充足,质量有保障,大部分民办高中是为了满足低收入群体的超额教育需求,小部分民办高中收费极高,以满足高收入群体的差异化教育需求。在二线城市、其他县市和农村地区,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公办高中的发展受到限制,民办高中的存在则是为家庭提供高质量的高中教育。

    蓝皮书认为,在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教育选择自由将成为很高比例的较高收入家庭的一种重要公共政策诉求。当前切实需要采用一种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并设计相应的公共政策,针对每类主体的公共政策需要首先考虑其对于其他主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公办学校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如此才能拥有真正抗衡民办学校的竞争力;而民办学校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此才能维系其生存的可持续性。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