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文集》出版,40年创作直抵“中国现场”

中青在线2018-06-27 21:03:06显示图片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一次在广州讲课,有个大学生很认真地对何建明说:“何老师,您写了那么多报告文学作品,假如连起来,就是一部属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报告文学史诗’,其中还有好几部‘灾难性’的,连起来也是一部‘中国灾难史’。”

    何建明听了之后有些感慨,40年来,他完成了50余部以长篇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如果时间允许,我还能再写10年,正好半个世纪,都在记录我们中国的事情,也许比任何一部小说更具‘史实’意义”。

    何建明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近日,《何建明文集》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部长与国家》《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死亡征战》……汇入三十卷本文集中。

    何建明曾在一次给青年报告文学作家讲课时讲到了“现场”,在他看来,报告文学特别讲究“现场”,优秀的作品就是作者抒写和叙述“现场”的本领出色,比如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等。但有的作者没有掌握好这一本领,写出来的作品就会像“广告文学”“宣传品”。

    “除了客观存在的事物称之为‘客观现场’,作者内心和价值判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主观现场’,而成熟的报告文学作家,还应完成第三‘现场’——‘本质现场’,即作品的思想和精神。”何建明说。

    现实中的真实一旦“不合时宜”,是规避还是迎合?何建明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写报告文学遇到‘合适宜’的时候并不太多,越遇到‘不合时宜’反而越是正常。最好的选择就是尊重客观现实、尊重自己内心独立价值意识,从更高的立场和更远大的方向去处理那些‘不合时宜’。要让读者喜欢、老百姓满意,这是强调作家的良心、正义感、道德观的意义所在。”

    在写反映天津大爆炸事件的《爆炸现场》时,何建明有这样的体会,本来创作是要写消防队员英雄形象的,但他有强烈的意识:不能简单地去写好人好事,必须去关注事件本身的、尤其是对生命和生命本身的“现场”那些真切的认识与体味,这才是根本的。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跨越40年,构成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报告:《落泪是金》引发全国性的关爱贫困生热潮,《中国高考报告》引发中国教育改革大讨论……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何建明集中创作了《那山,那水》《死亡征战》《爆炸现场》《山神》《时代大决战》等重要作品。

    《那山,那水》讲述了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挫的浙江余村人民,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故事。《国家》是何建明创作的一个高峰,通过“利比亚大撤退”的国家行动,展现了一个大国在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处理国际性危机的能力和水平。《死亡征战》是《国家》的延续,描写中国医生们在非州抗击埃博拉病魔的纪实,真实反映了一个大国对世界的责任担当和中国人民的情怀境界。

    何建明说:“在现在的电子声像时代,用文字繁复地记录一座房子是什么样,一张旧桌子是什么样,房檐上雕刻的花纹是什么样,树木的年轮是什么样,是把它们保存下来的一种方式。纸笔之后是有耐心的观察者,与机器相比,也许不那么准确无误,但是有良知和温度,这是文字存在的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