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穿针引线30年,“绣娘”朱寿珍用双手传承民族技艺

2018-06-14 13:36中青在线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杨海琴

  穿过弯曲的边陲小路,记者一行来到了素有“八千绣娘”美誉的苏州小镇——镇湖。沿着镇湖老街行走,路旁白墙黛瓦错落有致,远处青山隐隐可见,绣庄“朱寿珍刺绣艺术工作室”坐落于街边一角。

  朱寿珍(左二)和徒弟们绣孔子像 杨海琴/摄

  记者们进门时,朱寿珍正在和一群绣娘埋头刺绣,她们的双手不停地翻飞,一丝不苟,甚少言谈。虽有“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的头衔,朱寿珍依然很谦卑。见到记者,笑容满面地站起来招待。

  朱寿珍介绍说,绣工们平均每天要绣10个小时,手法熟练的绣娘每分钟绣60针左右。她和自己的七位徒弟正在绣一幅1.8x2.8米的巨幅孔子像。“这是目前为止,我和徒弟们合作的最大的一幅人物像,已经操作7个多月了,再有2个月就完工。孔子的两根眉毛我们用了三代人的头发。”

  朱寿珍最擅长刺绣人物肖像,《贵族女神》、《蒙娜丽莎》、《胡锦涛与江泽民亲切握手》、《小男孩》、《康维尔斯小姐》等都是她优秀的作品,多年以来,她带着越来越多的绣娘走上了传承民族技艺的路。

  刺绣世家,自学成才

  1969年,朱寿珍出生在一个宫廷刺绣世家,妈妈和奶奶都会刺绣,她很小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被面、枕套、手帕这些刺绣的物件儿,是朱寿珍少女时期生活的全部。为了精进手艺,性格倔强的朱寿珍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挑战高难度的作品,即使是成熟绣娘都很难拿捏的任务,她也会不服输地边哭边绣直到完工。

  朱寿珍刺绣艺术工作室 杨海琴/摄

  朱寿珍小时候家里是苏州市和服腰带的加工点之一,她经常帮姐姐穿针引线,自己学习琢磨刺绣,还会把自己的作品偷偷地混在姐姐的刺绣里,居然没有被人发现过。

  她甚至做梦都会梦到刺绣,帮妈妈绣龙凤被面上的那条赤龙时一直绣不出眼睛,她睡觉的时候突然梦到了一条真龙,醒来立马就绣好了一对碧油油的龙眼,自己很是满意。

  为了刺绣,朱寿珍退学了。

  看到同龄人都在上学,朱寿珍也摇摆过。经过三年的苦恼和摸索,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我问自己究竟是为了生计而刺绣,还是为了刺绣而刺绣。我放弃了原本很优秀的学业,我是因为真心喜爱刺绣才学的。”

  她决定静下心来学刺绣,永不再后悔。

  2015年朱寿珍在法国参加第21届世界非遗展

  18岁时她考进县刺绣加工厂,做了1年多的低级绣工,她意识到这样根本无法成长,便放弃工资辞职了。

  那时镇湖街上还没有人做肖像,姐姐做的仕女双面绣仅能被看作是国画。在一位刺绣研究所的老师家里,她看到了一幅美国双胞胎肖像,便开始琢磨做刺绣肖像。

  于是,她凭借《中国足球队教练肖像》《夕阳恋人》等作品在业内赢得了小小的名气。

  1992年,朱寿珍在姐姐的帮助下接到了苏哈托总统极其夫人的肖像双面绣订单,朱寿珍创作的苏哈托夫人肖像得到了研究所大师的认可。

  苏哈托总统夫妇像为朱寿珍吸引了更多的订单,她在1998年创办了“珍艺刺绣艺术工作室”,主营做肖像画刺绣。

  机会越来越多。

国绣班的小学生在学习穿线 受访者供图

  2003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朱寿珍受中外名人研究所的邀请为毛主席制作画像,完成了作品《毛泽东在庐山》。连毛新宇看到都不禁脱口而出:“哟,我爷爷”。

  这幅作品是朱寿珍与两位绣娘一起历时9个月才完工,采用了56组不同线色,每组线色中又有16种深浅各异的过渡色。再用针法搭配,把人物、山水、衣服的质感、风吹草木的动态都绣出来了,就连毛主席的大头皮鞋上的微微反光和鞋面上沾着的泥土都能看到。

  逐渐,朱寿珍的作品渐渐获国内外诸多奖项。多副肖像作品分别被英国皇家博物馆、爱尔兰、印尼、哈萨克斯坦总统府收藏。

  招徒传艺,传承经典

  成名之后,朱寿珍更觉得自己身负重任,在现代时尚文化冲击的当下,刺绣面临着传承的难题。

  “做出一幅好的刺绣,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她决定以义务收徒传艺的方式培养刺绣人才,而且她专门优先招收贫困家庭的女青年。

  算下来,朱寿珍已经帮助了三百多名女青年就业,她们平均收入在1万到10万不等,甚至有的自己开办绣庄做老板,再带出一批姐妹,形成了“链式”效应。

  朱寿珍觉得培养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她很想去学校办刺绣班,没想到校长也很赞同,一下子就办起来了。

  她采用的教学方法很特别:先让学生自己画画,然后把自己的画绣出来,这样做自己的原创作品。朱寿珍觉得喜欢刺绣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初心。然后她就开始一星期一节课教孩子们。

  朱寿珍遴选了20个优秀的学生继续教学,因为人多会忙不过来。令她感动的是有一个男孩子要坚持刺绣,朱寿珍留下了他。这20个孩子到现在还在坚持学习刺绣,朱寿珍一直遗憾自己太忙,没有时间教给这些孩子更多的东西。

  曾有一位河南的先生领着他下岗的妻子不远千里来到镇湖,接连3天上门请求朱寿珍收他妻子为徒。“他的妻子得了忧郁症,时常哭泣。在我这里学了半年绣之后,竟真的渐渐好起来。”朱寿珍感到特别欣慰,原来这门手艺除了挣钱还能帮助到人。

  独创针法,中西贯通

  苏绣有三种基本针法:平针、交叉针和三角针,刺绣题材大多限于国画题材,但是无法绣出更加生动的细节。朱寿珍自创了飘逸针,这种针法可以绣出服饰的袖口的风、人物的眼神和云霞,更加显得细腻飘逸。

  她陆续绣出了《蒙娜丽莎》、《江南水乡》和《雄狮图》,但出现了很多的仿品让她很苦恼,于是她只有不断创新。

  为了将刺绣工艺与油画相融合,2000至2001年,她决定去中国美院进修。她在这里接触了版画、油画和国画,学习专业的美术知识,为她的刺绣作品增添了多样的灵感。她的作品渐渐地融入了东西方绘画艺术,将工笔、写意、印像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同时,她还多次前往牛津大学艺术院、东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美院等知名学府学习深造,学习西方艺术。

  2003年,朱寿珍创作了20副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摹本,由30民学生共同完成,取名为《针尖上的法国印象》在英、法、日三国展出,引起轰动。作品《毕加索》也在英国获第26届世界艺术节三等奖。

  朱寿珍越来越大胆,刺绣题材包罗万象,涵盖了人物、动植物,风格上融合了油画、国画、书法等多重艺术风格,作品栩栩如生,自然生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朱氏风格。

  人物肖像的创作十分困难,要将人物的眉毛、睫毛、发丝、眼线、皱纹等绣出来十分艰难,要用到多种针法和组合。朱寿珍表示“点睛之笔”的眼睛是最难绣的,形象和传神缺一不可。

  “西方可以做到的,我们中国刺绣也可以。”朱寿珍的刺绣油画作品猛一看真的特别像油画,但其实是绣品,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2015年,朱寿珍有6副作品在巴黎卢浮宫举行的21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展览的第一天,一个老太太非常认真地观察她的作品,朱寿珍并未在意。第二天,这位老太太拉着自己的丈夫,用放大镜仔细观看。

  朱寿珍好奇询问,原来老人以为这是一幅西写实油画或照片,但有人告诉她这是一幅刺绣,老人觉得匪夷所思,非要拿着放大镜再来确认一遍。

  朱寿珍的当时的心情是哭笑不得,却也觉得自己的作品、中国的刺绣得到了西方社会的认可。

  “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同样也能成为被世界认可!”朱寿珍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