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首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83.8%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4年前,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首次招生本科生,共332名,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

  近日,记者从国科大获悉,这拨本科生中有290人即将毕业,其中直接就业的仅有7人,其余243名毕业生明确将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深造率达83.8%。此外,1人结业,1人在休学,30人延期毕业,10人退学。

  具体来讲,这243名毕业生中共有84人到境外留学,其中11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52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含前10),占毕业人数17.9%;另外159名毕业生选择国内读研,包括155人在国科大(中科院各研究所)继续读研,另外4人分别选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以及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的西湖大学。

  对于这一“成绩单”,国科大本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席南华院士表示,首届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基本符合预期,但还没有达到最满意程度。而在这份成绩单之中,可以说,有学生自身的付出,也有着国科大“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功劳。

  据了解,“科教融合”是国科大极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在该校2014年开学典礼上就曾谈到,国科大是在“科教融合”的体制下,同中科院下辖的104个研究所一起,实行“共有、共治、共享”的特殊大学。中科院党组赋予国科大的核心使命是:利用科教融合平台,遴选中科院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适当引入外部资源,提供给研究生和本科生,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

  踏入大学校门之后具体如何培养?“基本方针是小规模、强化基础、文理交融、促进交叉、因材施教、注重科研、培养精英,探索‘科教融合’培养新模式。”席南华概括。

  从学业路程来看,过去4年,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可以说翻过了“三座大山”。其一便是1-3学期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听起来简单,但却让不少本科生叫苦。在这共计75-83学分的公共必修课中有40-48学分是数学、物理、计算机类课程。也因此,国科大曾被戏称为“数学物理大学”。

  最初接触大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课程时,2014级化学专业学生刘钰有些不适应。“相对于高中的学习经历,大学的每门课程、每节课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与消化,而需要反复体会才能吃透的学科内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

  在2014级物理学专业宁尚龙看来,教学内容难确实是难,但收益也是匪浅的。“感觉就像武侠人物,一开始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背诵了很多貌似没用的心法,等武功达到一定境界,才意识到这些心法的宝贵。”

  到了4-6学期,专业基础课加上了少量专业方向课,还给学生留下不少时间选修其他学科课程。此外,学生要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在这里便不得不提,国科大的“豪华”师资阵容。

  本科生培养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每人一导师,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和未来发展。本科生学业导师共 982人,其中院士 76人、杰青 388人、千人 68人。此外,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共有45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6人,占比67%,其中院士18人、长江学者3人。2017-2018学年,本科基础课均由正教授及5位院士授课,10位院士为本科生授通选课程。

  中科院院士李永舫便是其中的一位。自2015年2月开始,李永舫便开始担任本科生化学原理课的教师,如今已是他教学的第四年,每周四节课。课程结束前,李永舫总会给学生“加餐”——像做学术报告一样为学生讲授他所研究的领域的前沿进展,把它融入到基础知识中去。在李永舫看来,这也是科学家为本科生讲课的一大优势。

  而针对本科生开设的科研实践课,学生前往中科院各研究所进行1-4周的实践活动,与科学家面对面,接触先进科研设备、感受科研魅力、激发科研兴趣。专业研讨类课程每十人左右一个班级,进行研讨式教学。

  这让刘钰感觉受益匪浅——在大一时便曾到中科院化学所光谱组,接触红外、紫外、圆二色光谱仪,上手学了激光共聚焦和全反射荧光显微镜等。大二,进导师杨国强研究员的光化学课题组,大三又进入曹安民研究员课题组学制作锂硫电池,毕业设计则是在化学所聂宗秀研究员课题组做质谱分析。

  “国科大的办学模式,包括课程开设和科研实践,都和MIT这所世界著名高校很相似,之前在校学到的知识也是最前沿的科学理论。”这是2014级化学专业曹政在麻省理工学院访学时的感受。毕业后,他将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深造。

  最后一座“大山”,也就是7-8学期,学校将会为学生提供机会到世界名校访学交流一个学期,据了解,2014级本科生参加访学项目的有186人,约占在学人数的60%。同时,学生需要到中科院各相关研究所做毕业论文。

  首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已于今年6月初完成。毕业论文导师分布在中科院29个研究所、国科大5个学院等单位,生师比为1:1.38。其中,中科院研究所导师202人,占毕业论文导师总数的94.8%,其毕业论文课题,来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占比50.51%。其中,110篇毕业论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篇来源于“973”“863”项目。

  令人惊喜的是,首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涌现出不少“高大上”的课题。2018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董亦楠在答辩时就发现,与自己同组答辩的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包括了量子点、纳米线、超晶格材料等多种材料,涉及了量子光源、激光器、电子皮肤等各种前沿应用,“这些均是材料领域的前沿课题,选题立意十分新颖,他们的研究工作都具相当的创新性”。

  据初步统计,2014级本科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术论文近80篇,部分论文已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之所以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席南华认为,主要得益于国科大所实行的科教融合的培养体制和学业导师制,使得本科生从大二就开始与一线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接触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大科学装置,更加近距离感受了科研的魅力,激发了科研兴趣,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今年,国科大计划招收398名本科生。对于之后的本科教学,席南华表示,将会更多地听取学生意见,重视学生反馈,坚持有益探索,改善不足之处。

编辑: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