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乔丹:“机器替代人”500年内没可能

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日前,机器学习领域泰斗级人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系和统计学系教授迈克尔·乔丹(Micheal.J.Jordan)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名家讲堂上出现,他的一些最新言论,刷新了众多投资人对AI(人工智能)的认识,令人耳目一新。

    乔丹说,自己最不喜欢被称作是AI专家,因为人类距离真正的AI还十分遥远,“所谓的超人类智能会不会统治我们?我告诉大家短期之内绝对不可能发生,我们还远远没有到这个程度。我们为什么要开发新的人?我们人类已经够多了。给我猜的话要500年,我们要能够创造出来和我们一样智慧人,可能要500年。”

    实际上,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当时,首个发明这种新玩法的教授来自MIT,他把人工智能称作“网络”,他做了一些信号分析、统计学和计算学研究,把目前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学问谦虚地称作是“网络学”,“现在人们把简单的数据处理概括成人工智能,但现在技术基本上还是根源于对数据的算法。”

    乔丹认为,AI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IA,即增强智能。“用电脑来帮助我们人类的智能,让人类更加智慧。”最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是搜索引擎,比如百度、Google,它们可以轻松回答中国最长的河是哪条河、巴西的首都是哪个城市等,它们甚至还能进行中英文互译。

    但在这一过程中,机器并没有“理解”这个过程,它只是把这些文字的东西转换成的对应的中文,对一些幽默的笑话或者是一些引喻或者讽刺的话,普通人很容易理解,机器理解不了,因为没有理解力。

    有意思的是,作为AI领域的教父级人物,乔丹反而热衷于曝光自己所在领域的一些“黑料”,他常常会奉劝头脑一热的投资人冷静一些。“现在所谓的深度学习,号称在互联网中可以做到90%的图片识别率,但是一旦到现实生活中,一个摄象头投射过来的画面,图片识别准确率可能也就20%而已。”乔丹说,在人脸识别领域也是如此,“大家感觉人脸识别时把整张脸都放到图片中央了,是不是就不会出错了?当然不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可以做到90%以上,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80%都不到。”

    语音识别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乔丹介绍,现有的技术可以做到一个人对着话筒讲话,机器把文字一个一个记下来。但机器的“翻译”只是找一个对应,找一个映射,而不能实际转化自然语言中的对话。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问计算机,中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那么机器会很快回答出来是北京。但如果你问计算机,中国第二长的河流是什么,机器给出的答案就会五花八门非常可笑。再加大一些难度,你问计算机,不再第二大河流旁边的城市有哪些,这个时候计算机就会彻底懵圈儿了。

    Google此前就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Google之前测试,说人类和机器对话,对话了半天竟然不知道对面是机器。”乔丹道出了其中背后的逻辑,“说实话,它首先是把机器的声音做了仿人声处理,加入了一些人类的习惯表达,听上去这个机器是在思考,但机器完全没有思考,只是特别模仿人类沟通的时候发出的声音。”

    在Google此前的测试对话中,有一些简单的一问一答机器可以理解并回答。但仅限于“简单的表达”。当时测试者想预约剪头发,他对机器说,“我明天早上11点可以预约吗?”机器为他做了安排。

    但乔丹说,如果测试者跟机器说得复杂一些,比如“明天早上我要在家里先修空调,修完之后才能来理发”,这样的话,机器就完全没有办法处理了。

    乔丹说,有些简单的事儿,计算机或者说所谓的人工智能有可能在十年后慢慢看到一些迹象。比如说你可以打电话给计算机,反映家里的冰箱坏掉了,机器会跟你说“试试插头有没有插上”,“这些简单的对话可以进行起来,但是我仍然认为这些人工智能系统会非常有限,至少现在很多人类还是可以轻松处理,机器要非常挣扎能够处理。”

    “大家现在都在‘热炒’人工智能,我一直都说我们应该把这个讨论放在实实在在的事情上,不要单纯去炒作。”乔丹说,人工智能貌似智能,但实际并非如此,比如说在医疗领域、金融投资领域让人产生过大笔亏损,在交通智能领域,人工智能而是造成了拥堵,“大家说,人工智能崛起后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收入,还有居心不良的人会滥用人工智能,这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挑战巨大,机器的作用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

责编:董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