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用“绣花”功夫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中青在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总书记3月8日上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山东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人民网3月10日)

    “绣花”也称刺绣, 又名“针绣”。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或是布帛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它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绣花”讲究的是精细,细如发丝,一丝不苟;追求的是精准,毫厘不差;要求达到的是精心,心无旁骛、专心致志。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在齐鲁大地掀起了一场如何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发展乡村、建设乡村的大讨论。笔者以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就看各级党员干部如何以“绣花”功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而要让城乡发展平衡,农村发展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提高竞争力,提高农民增收,四针六线根本达不到一幅精美“绣品”本真。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方能“绣”出实绩,“绣”出成效。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内涵。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无疑,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离不开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离不开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离不开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和蓬勃创举。当然,干事要像“绣花”一样善做善成。为此,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期望亦是鞭策。

    细节决定成败,点滴铸就辉煌。用“绣花”功夫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方能精准施策,确保党的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相信只要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平中见奇、好中创优,定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交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好作品”,真正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