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国家艺术基金不可浪费

北京青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知名演员冯远征

  对于荧幕上的冯远征,大家熟悉且熟记的角色有很多,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天下无贼》中娘娘腔的打劫者,以及《非诚勿扰》中的艾茉莉。走下荧幕,冯远征是新任的全国政协委员,今年他将提交国家艺术基金使用的相关提案。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中,冯远征谈到了对表演的理解和对现在演艺界很多现象的看法,这几天,他还在与同是委员的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探讨,如何改变现有的艺术教学模式。

  谈艺考

  “我是唯一没有收到任何通知的考生”

  北青报:这两天主要戏剧院校都在艺考,您算是艺考的“落榜考生”,还记得考试经历吗?

  冯远征:我是1984年考的北京电影学院。

  当时的考试形式跟现在基本一样,初试是集体小品,复试是朗诵声乐、形体,再出命题小品,三试也是同样的考试,考完还有一对一谈话,过了三试我收到了文化考试的通知。复试的时候,我被张暖忻导演挑中,出演电影《青春祭》的男主角,电影学院考试结束我就跟着剧组去了云南拍戏,剧组帮我联系了一所云南的中学,我在那里参加的高考。

  其实后来我的档案已经调到电影学院了,又被退档了,理由就是长得不好看嘛。所以,那一年,我是唯一一个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和不予录取通知书的考生,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考上也有不予录取通知的,而我什么都没有收到。第二年,我就考进人艺了。

  北青报:现在艺考培训费越来越贵,有的考生能花到几十万,您考试的时候有培训吗?

  冯远征:我们是业余表演班。几个文艺青年还自发做小品,找到一个剧本就传看,还要探讨剧本和角色。

  现在来说,这么高培训费这是有些人在外面蒙钱,我觉得家长真不至于也没必要花这个钱。是金子总会发光,哪怕是一个素人,只要是表演的材料,到考场老师一眼就能看出。

  北青报:每年人艺从艺术院校招聘情况怎样?水平如何?

  冯远征:现在的艺术教育和用人单位是脱节的,经常学生四年毕业来考人艺,还不如我当初一年学习的水准,很多演员达不到剧院的要求。去年和今年各招了两个,在前几年,我们一个学生也没有招进来,标准降到最低也达不到,招进来了我们也要重新培训。比如人艺有一个青年演员培训计划,提高演员台词水平,因为观众留言说坐在第一排都听不清他们说话。

  原因有很多。一个是现在外界吸引力很大,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就出去拍戏了,基础没有打好。在艺术院校,刚入学的学生,能够坚持一个学期的晨功就不错了。而我们当初在北京人艺上课的时候,每天早晨起来要练两个小时的晨功,一个小时是台词和声音,一个小时是形体。

  还有与老师也有关系。一些艺术院校的老师都不演戏,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之后留校任教,教的都是理论,缺少实践经验。

  谈演员

  “我认为演员和明星是不一样的”

  北青报:在经历小鲜肉明星霸屏之后,现在观众又开始回归“老戏骨”,您有感到变化吗?

  冯远征:这是个必经的过程,那时候观众需要看一些帅的、美的,不需要思考,现在大家看腻了,想要的不一样了。在三年多前小鲜肉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一个演员跟我说,远征哥,我半年没接着戏了,现在小鲜肉弄得我没饭吃。我说你之前挣的钱够养活你两年的时间,他说够。我说两年你就别接戏,两年以后你有拍不完的戏。现在果然一个戏接一个戏地拍。

  其实我也有霸屏的时候,大约在六七年前,当时虽然拍得不多,但播放时间比较集中。不只是我,只要是相对不错的演员,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

  我认为,演员和明星是不一样的,明星就是一眼看到就知道你是谁,他们需要有话题的,需要不断让人注意的,演员是把自己的名字藏在角色背后的。

  北青报:去年好几档演员参与的真人秀节目都很火,带火了很多演员,也引发了关于“演技”的探讨,您怎么看?

  冯远征:我觉得这样的真人秀,只是一群比较相对成熟的演员,在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至于能不能成为好演员,那是另外的事情。这不是培养演员的一个可行的方式。就像我们剧院演员何冰说的,如果说《演员的诞生》能培养出演员的话,还要中央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干吗?

  所以我们不去探讨真人秀的学术性。很多演员上了节目开始出名,观众认识到他的才能和表演天赋,这就挺好的。只要他们有才华,愿意追求事业,通过什么方式红都无所谓。

  北青报:您会去参加真人秀吗?

  冯远征:其实现在这些比较火的真人秀节目都有找过我,但是我都没有参与。一个是因为没时间。今年刚演完《玩家》,两会结束我就要去电影学院教课30天,6月有《茶馆》,8月继续演《玩家》,9月要去俄罗斯,回来要演《哗变》。

  还有真人秀不符合我的习惯,我觉得我心脏受不了。我要做一件事情,必须有时间准备,演戏也是这样,哪怕就像《非诚勿扰》,我只有一场戏,之前也跟小刚导演、葛优碰过好几次。如果你让我没有准备好就去做这件事情的话,我会心慌。所以如果我要去参加真人秀,我会疯掉的。

  谈创作

  “要让剧作家看到经济利益”

  北青报:前几年有种说法,人艺创作乏力,只能一遍一遍复排老戏,您认同吗?

  冯远征:我承认创作乏力,但这不只是在人艺,是普遍存在的。想要有好剧本,让有才华的剧作家能够潜心创作,除了他们自己对于戏剧的热爱,我们还要让他们看到经济利益。所以我这次还有一个建议,希望艺术基金能够专门有一个剧本扶持基金。

  人艺是以投稿为主,也有约稿,但是稿费太低,一个剧本只能给几万块钱,以及后续演出给作者一些提成,比如我们直到2016年才结束给老舍先生家人稿费,现在还在给曹禺先生家人稿费。但是不演,作者就没钱。有些私人或者公司化的剧团可以高价购买剧本,但是人艺不行,除非国家特批。

  至于翻老戏,这是人艺必须坚持的。全世界有历史的剧院都有自己保留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剧目,这是他们的风格特点。如果北京人艺有一天不演《茶馆》、《雷雨》了,那就不是北京人艺了,这么多好戏,我们应该一代一代传下去。

  北青报:会有很多年轻演员认为电影、电视剧更有前途,而离开人艺吗?

  冯远征:有走的。北京人艺走到今天,不是一个能挣大钱的单位,但是认真演戏也能达到小康。可是诱惑太多,所以年轻人的心思也比较活泛。我们剧院也有年轻演员火了,大家可能看到他,心里就会痒一些,这个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前两年走了一个刚进剧院不久的年轻人,去年也走了一个年轻演员。

  尊重大家的选择,可有一点你要明白,做演员,就要耐得住寂寞。如果想做明星,对不起,人艺不适合你。

  谈基金

  “有些项目交差就封箱”

  北青报:之前有专家提出过,认为国家艺术基金有些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怎么解释?

  冯远征:举个例子,人艺有一部戏叫《牌坊》,就是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剧目,其实当时剧本还不算很成熟,剧本修改和排演需要至少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但是项目批下来了,按照规定,我们要在一年之内排练出来,而且演出40场。立项之后,我们匆匆忙忙成立了剧组,开始排练。为了完成40场的规定,这一年的时间我们要安排两个时间段的演出,第一轮就有28场。演出过程中,大家发现剧本或者是表演有问题,只能边排边改。

  对比来看人艺刚演完的《玩家》,小说写完之后,改了16稿,作者改不动了,剧本就搁置了。直到2016年,重新拿出剧本,一点一点修改,最终搬上舞台。这是二度创作,在用戏剧的形式和规律去完善原作者的东西。但是国家艺术基金只给了一年的时间,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任务。

  国家艺术基金的本意是要打造精品,但是现在有一种年底报账的感觉。我了解到,很多作品在提交了50张剧照、一个光盘、一份文字材料之后就封箱了,不再演出了,这其实是违背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初衷,是基金的浪费。

  北青报:您有何建议?

  冯远征:首先是时间上,希望能有两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精心打磨剧本排练演出,力求艺术上的高度。

  其次是要给基金经济回报。小剧种或者小地方戏基金可以全部用来投入,以保证文化的生存和传承。但像人艺、国家话剧院或者是省级剧院这样的单位,他们申请艺术基金就要回报,一个项目每年都要有演出,最起码演出五年以上,每次演出都要回笼一部分给国家艺术基金里,即便不是100%,也要有一部分,这样才可以让基金的雪球越滚越大,还能用以投入其他项目。

  文/本报记者 董鑫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