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一条河 改变一座城:记长春伊通河综合治理

中青在线2018-02-10 12:41:56显示图片

  【开栏语】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长春不仅继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再一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长春经济逆势上扬、持续向好,走出了一条较快增长、较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2017年,长春以8%的GDP增速领跑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增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达到6530亿元,比去年净增54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358亿元,同比增长10.7%,工业增加值2655亿元,同比增长9%,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振兴的成就与发展,看到长春的努力与变化,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互联网信息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了“新时代新征程长春在行动”活动,诚邀全国重点新闻网站采访团,一起见证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长春的改革与发展进程。

  2018年2月2日至5日,采访团走进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一汽集团、永利激光、荣德光学,通过参观长春市旧城改造工程和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共同见证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新时代 新征程 长春在行动”报道之三

  打开长春地图,一条河贯穿南北,她就是见证着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母亲河”——伊通河。

  长春市对伊通河的改造治理始于1986年,经过30年治理,虽然前期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多种制约,污染问题并未根治。

  2016年,长春市开启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用四年时间将伊通河打造成绿色宜居的“生态轴”和美丽长春的“景观带”。这是长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治污最彻底的一次治理工程。

  2017年底,伊通河中段(主城区段)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完工,提交了一份让人满意的成绩单。

  伊通河的变迁

  伊通河全长342.5公里,长春境内232公里,其中城区段48.82公里。

  据史料记载,伊通河,古时称一秃河、易屯河、伊敦河,都是满语音译,意思是“洪大、汹涌”。清朝时期的伊通河河宽水深,可以行驶“三丈五尺的大船”,到了清道光年间,河水大减,不再通航。但是,从1865年到1985年的120年间,共发生洪涝灾害38次,其中对城区危害较大的有5次。

  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前期综合协调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伊通河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特别是上游的新立城水库的修建和沿河两岸开发建设强度的加大,河水流量减少。周边居民的生活垃圾、作坊工厂的废水和工业垃圾等直接排进河道,伊通河成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污水河。

  1986年,长春市开启了第一轮伊通河治理工程。

  1986年5月24日,长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对河流护岸工程的生态设计与调控,使受损的两岸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景观格局,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此后的30年间,治理伊通河的脚步没有停歇。

  1996年,长春市政府决定,对伊通河城区上段进行治理,特别是1997年以来,投资力度逐年加大,防洪工程建设相继完成,园林景点建设全面开展。

  2005年11月16日,长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把伊通河生态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和城市建设“一号工程”,坚持高水平规划、市场化动作,用新理念把水利、生态和美学有机统一起来,加快建设进度。

  2010年至2015年,伊通河进入升级治理阶段。伊通河的环境在持续治理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

  南四环桥以北-新星宇旁-施工前

  南四环桥以北-新星宇旁-施工后

  从“根儿”上治理

  2016年,长春市启动了新一轮伊通河综合治理暨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并将其作为“一号工程”。这是伊通河第五轮治理,也是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治污最彻底的一次治理工程。这一轮治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治理后的伊通河,将成为长春城市安全的“生命线”、绿色宜居的“生态轴”、美丽长春的“景观带”。

  “这次治理将以往的工程连接起来,再从整体设计系统地去做。”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前期综合协调组主任马俊说。这次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用4到5年时间,重点实施污水截流、水利防洪、水质改善、景观建设、综合交通、棚户区改造、工程征拆等七大项工程。

  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范围,从新立城坝下至农安县靠山大桥出境断面,包括伊通河中段、南南段、北北段、串湖流域、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等9个任务单元。

  按照计划,2016年启动征拆,形成绿道;2017年伊通河中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18年基本完成串湖、东新开河主体工程;2019年完成新凯河、南南段、北北段、农安德惠段治理工程。

  2016年,长春市组建以市委书记王君正、市长刘长龙为组长的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工作组、指挥部。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对号入座”,进驻指挥部现场办公。长春市建委牵头抓总,长春市规划局、水利局全力调度,两年累计召开领导小组专题会议54次、现场踏查督导86次,按照工程整体进度和年度计划,倒排工期、狠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程顺利实施。

  由于伊通河综合治理涉及多学科交叉、方案间制约、各区段和各流域情况各异等专业度极高的难题,并且缺乏成功案例可供借鉴,为找到适合长春本地特点的治理之路,相关部门一方面“走出去”广泛学习;另一方面“请进来”,聘请知名的专业团队,引入最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理念。

  真正的蜕变

  2月3日,空中飘着雪花,位于长春市南部的南溪湿地公园,一座巨大的雪雕吸引了很多游人驻足。公园内一片银装素裹,沿着曲折蜿蜒的栈道前行,仿佛走在洁白的童话世界。

  2017年10月,伊通河上游的南溪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公园占地310公顷,治理河道3.55公里,治理水域40公顷,绿化90公顷,昔日的城市泄洪道已经打造成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南溪湿地被誉为“城市之肾”,成为服务居民的城市“绿岛氧吧”。

  2015年以前的南溪湿地,环境恶劣、水质黑臭。历时两年多的治理和建设中,不仅将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还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生态系统、景观效果更富生机和可持续性。同时,东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补充中水,水生植被构建等系列工程平衡水生态系统,公园水体得到全方位治理。

  刘女士住在伊通河畔的工业轨迹公园附近,她每天坚持在伊通河畔徒步。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她是伊通河改造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小时候我家住在伊通河边,河水污染严重,真是顶风臭十里。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还时不时地要跑亲戚家‘躲洪水’。”后来,刘女士一家卖掉老房子,“逃”离伊通河。然而,随着伊通河的逐年改造,昔日的污水河不见了,环境越来越好,2015年,刘女士又在伊通河边上买了新房。

  “现在的伊通河太美了!河水清澈,绿树成荫,河边上修了很多公园,这两年周边的房价一直在涨!”刘女士对伊通河的变化赞叹不已。

  工业轨迹公园位于卫星路南段的伊通河西岸,公园内一座座雕塑和铁轨、机车,记录着长春老工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工业轨迹公园是本次伊通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中的一项,更加注重文化的挖掘、注入和表达。

  目前,伊通河中段的“三区”“十园”“五岛”景观主体已经完工,其中工业轨迹公园、渔航文化公园之畅游园、影像民俗公园之城市风情园已经对外开放;跨伊通河桥梁全面升级,自由大桥翻建工程全线通车,荣光桥、永宁桥、东荣桥等11座桥梁加固完成,正在进行桥梁装饰及景观亮化。

  南四环桥以北-新星宇旁-施工前

  南四环桥以北-新星宇旁-施工后

  一张让人满意的成绩单

  据马俊介绍,截至2017年底,总蓄水量达77.5万立方米的福山路调蓄池、荣光路调蓄池、长新路调蓄池等9座调蓄池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自由大桥全线通车,荣光桥等11座桥梁完成加固。

  经过两年治理,在伊通河原本75处黑臭水体中,已有70处消除黑臭,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还有5处全力抢进度,通过采取工程措施,达到考核要求。累计完成吐口治理113个,其中伊通河中段主河道28个污水吐口实现应截尽截,清理垃圾14.6万立方米,完成截污管网建设67.5公里,清淤疏浚278.1万立方米,伊通河中段水质明显改善。

  在水源补充方面,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确定将“中水回用”作为各流域生态补水的主要方案。在解决内外源污染并进行生态补水的基础上,伊通河全流域共设计61处水生态修复工程。目前,试验段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为巩固治水成果,防止河水再次污染,长春市充分借鉴浙江“管、治、保”一体化的治水疗法,制定了《主城区水污染防治实施办法》,落实任务、明确时限、压实属地责任,在工程治理的同时,同步开展“管”、跟进“保”,弥补了“河长制”实施前的空白,实现了向“河长制”的顺利过渡。目前 ,全域255条河流、6个湖泊全面落实河长制,共设立各级河长2325名。

  2018年,将全面完成南溪湿地、南湖汇水区、中段调蓄池投入使用;完成串湖、东新开河流域防洪、清淤、截污等工程;计划在月亮岛上建设“城市之源”广场,将地域文化与闯关东等重要历史事件相结合,通过艺术化的方式系统呈现长春二百余年的城市发展历程。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伊通河流域将成为长春市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绿色生态新地标。(顾然)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