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下乡支援农村卫生应更具精准性

中青在线

  “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乡村医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机构的种种短板,一直是近年来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在1月29日结束的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此次大会,仍有多份政协委员提案或集体提案,呼吁“精准支援基层卫生工程”。

  “2009年新医改正式启动至今,全国除个别发达省(区、市)的部分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面临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滞后于全国其他省(区、市)的云南更显突出。”民建云南省委在提案中指出,目前,云南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服务能力弱;医疗卫生信息化滞后、地区发展差异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不清,尚未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是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志农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调研发现,目前该州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仅3.41人,海拔较高、地广人稀的德钦县则出现“医荒”。

  令人担忧的是,云南省农村不仅卫生技术人员不够,现有的人员总体专业水平也不高。

  李志农的调查显示,迪庆州乡、村级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普遍较低、职称不高,有的甚至没有医师资格证。大多数卫生从业人员较年轻,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数量较少;具有处方权、可以独立从事医疗活动并出具医疗文书的执业医师偏少,人才断层问题突出。全州内科、妇科、外科、儿科,以及影像、检验、药学、麻醉等专业的卫生技术人才稀缺,缺少配套的医疗设备或设备过于陈旧,县、乡一级的医疗机构难以确诊病情,诊断率低、转诊率高等问题突出。此外,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及深受藏区人民信赖的藏医药人才也严重匮乏。

  近年来,为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工程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县医院、农村卫生院和广大农民从中受益匪浅。

  然而,随着该项工程的实施,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神圣性,习惯了在省市级医院依赖仪器辅助诊断治疗的医师们,即使在具备良好医术的前提下,缺乏同事的配合协作,很多疾病也还是无法作出确切诊断,治疗就更不用说了。”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何晓光说。

  他和其他政协委员在对云南省一些省、市、县级医院的调研中发现,基层医院的医疗基础设施配备不足,一些卫生院甚至连普通的实验仪器都没有。大多数医院派到基层的多是年轻医师,技术水平还较弱,对一些病症只能建议患者去上级医院诊治。

  此外,下乡医师中,还出现放射科的医师被分配到没有放射仪的卫生院,核医学科医师分配到没有核医学科的医院,这种扶助和支援,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医师晋升职称的需要。有的医师因无事可做,常常不在基层,只有督察组检查或领导慰问的时候才提前赶回去,“好端端的支援活动就这样流于形式”。

  对此,何晓光认为,应该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适当调整为“上来、下去相结合的对口精准医疗支援工程”。让基层医院人才来上级医院定向学习;基层医院提出所需支援清单,由上级医院对口、对项目派人进行支援。其所涉及经费仍按“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资助。

  政协委员、云南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何渝煦也认为:云南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乡村医生人数严重缺乏,有的地方甚至一村一医。乡村医生工作量大且十分艰辛,学习时间少,又无人指导,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下,执业风险较高。如果他们脱产学习,一旦离开乡村,当地农民则无医可求。

  “建立乡村医生培养培训长效制度,及城乡医疗机构帮扶协定的方式,较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何渝煦说。

  此外,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李志农还建议,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

  “乡镇一级的卫生院与村卫生所属于公共卫生与基础医疗部门,比起拥有更多专科医生的省会及地州医院而言,更需要全科医生。”她说。

  而对人口较为集中、患者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在全科的基础上,设置较为齐全的科室,如最基本的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口腔科以及中医、民族医学诊室等,一方面解决基层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满足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需要。

  对此,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在《强化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夯实分级诊疗制度基础的提案》中指出:“推行全科医生制度是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终生健康管理理念,保障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其对重塑国家医疗卫生供给方式、城乡居民看病就医方式具有革命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