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绩点高的就是真学霸

新浪微博、怀左同学(hztongxue)

    本文系青团子整合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好好高考,考完了就可以随便玩了,大学会轻松的。”

    现在想起来这句话纯属骗人,要想专业课学得好,挑灯夜战少不了!要想学分绩点高,自习室得天天泡。

    在绩点的重压下,很多小伙伴开始了“一周一期末”的艰难奋战。除此之外,各种小道具、“考试攻略”数不胜数……

    喷雾不够的话,还有这样的操作~

    甚至,还有进阶现实版的……

    可是团子想说:亲~不站中间很悬呐~~~

    咳咳,正经话来了,期末这么努力地复习(预习),为了什么?

    当然是绩点啊!!!

    为什么绩点这么重要呢?

    如果你要交换、保研、出国深造,绩点无疑是重中之重,如果你选择考研或是就业,高学分绩点也一定是个加分项。

    除此之外,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对分数,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追求。更何况,绩点也是对自己努力的回应。

    虽是一个小小的绩点,但要考虑的事情可不少。无论是写论文、考试,还是PPT,小作业,都要考虑老师的喜好、研究方向,有的老师喜欢你有新奇的想法,只要有理有据,即使不够成熟,打分也会很高;有的老师较为严谨保守,关注作业的整体构架,喜欢你资料翔实,逻辑缜密,内容可以体现平时的知识积累;有的老师有自己关注的研究方向,如果戳到了那个点,很有可能拿高分;还有的老师,在手写字迹上有特殊的偏好……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学里的学习考试,不再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成果,而演变成一场绩点争夺战,奖学金争霸记。 很多专业,“一周一期末”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把上课老师所教的知识视为鸡肋,但自己又不去找其他的渠道学习,一边说着课程水,一边放飞自我。到了期末,为了绩点,挑灯夜战。期末短短几天的努力,也许可以弥补绩点上的差距,但是,一个学期的积累呢?

    学习考试为了什么

    前段时间回了一趟学校,在校园里遇见了一位同系学弟。 那几天正好赶上期末考试,我遇见学弟的时候,他手中正拿着两本专业书,准备去图书馆复习。 在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后,我略带严肃地问他:“怎么样,复习得如何?” 不提学习的话茬倒没事,一出口,学弟就如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源源不断地向我倾诉起期末的糟心事。 在我印象中,学弟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科学霸,对于学习从来一丝不苟,门门功课都非常用心,即使是那些在众人眼中看似没用的通识课,包括什么逻辑思维训练,中国美学鉴赏之类的,学弟都会非常认真地听,并且做相关笔记。

    也正因为这样一种学习态度,他总是与周边的人显得格格不入,在众人背后留下了一个小绰号:书呆子。 “书呆子,考试能抄,都不敢抄。”

    ▼

    那天,学弟跟我抱怨,下学期的奖学金无望了。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显得有点诧异,忙问是栽在哪一门功课上了。 学弟摇了摇头,说门门功课都达到了优秀,就是在两门通识课上,我认认真真看视频,做笔记,最终考试只得了78分,换算成相应的绩点,只有可怜的两分;而同寝室的几个人呢,不知道从哪里搞了份考试答案来,全部99高分飘过。 他们说不敢拿满分,怕老师起疑心。 我问学弟他们当时抄答案的时候,没有喊你一起吗? 学弟无奈地说:“喊了,只是我觉得既然自己学习了,还是想靠自己来答题,看看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没想到,竟然因为这几门课,绩点一下子被人拉开了。他们那些人,一集视频都没看,有的连老师长什么样都不清楚,就随随便便拿99分,心里真不爽。”

    我听完,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语,因为我知道,别人再好的安慰,也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只是回了句:“大学里不是所有考试,都是为了拿一个好绩点,进而获得所谓的奖学金,以及各种评优机会。” “考试只是一种检验结果的手段,这期间当然会有人,通过作弊得到一个优秀的成绩,然而,你真正收获了多少,绝不是光凭一纸分数能衡量。” 学弟听完我的话后,勉强挤出一个微笑,点头表示明白。

    印象非常清楚,大学那会儿,我们专业有好几位,是那种专门为了绩点学习的“学霸”。 除了专业课以外,他们统统不会认真去学习。即使是专业课,也是马马虎虎听一听,以防日后面试的时候,别人问起专业知识时,一窍不通就尴尬了。 记得当时这些“学霸”中,有一位叫小超的人。 他除了专业课以外,其他的课都在睡觉或者玩手机。某次上课,我坐在他旁边。当老师在讲台上激情地讲课时,他依然忘我地玩着手游,我用胳膊肘捅了他一下,问:“你这样不听课,怎么做到年年拿奖学金的呀?”

    他转过头,瞥了我一眼,略带骄傲地回了句:“这种课,考试之前,老师会画重点,把重点知识背一背,再到打印室买两份往年的试卷做一做,95分以上没问题。只要上了95分,那么绩点就是满分,就OK啦!”

    我听完他的话后,愣了几秒钟,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悄悄将头转向黑板。原本想重新听课,但没想到,刚才听课的心思全没了。 或许,绩点已经成了大学生心中最重要的数字;哪怕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个赤裸裸的分数,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收获的知识。 但是,这又何妨呢? 学习这东西,还需自行体会

    我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明明连老师都知道,绩点高与低,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学到了多少知识,那么又为何要使用这种标准呢? 或许,这是目前最有效,也最公平的手段吧。 毕竟,你学习的过程,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老师并非你的影子,没办法时时刻刻跟在你身后,扛着一台摄影机,将你学习的过程录下来,最后根据视频来评判成绩的高低。 我一直记得,上大学那会儿,我也会很认真地去听每一节课,哪怕那门功课压根跟专业扯不上边,我也始终秉持着一个学习观点:趁年轻,有机会,就多学点。很多现在看起来没用的东西,也许日后会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上,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大学里无论是什么管理学,还是哲学理论,亦或者外国文学鉴赏,我这样一个工程男,都兢兢业业且饶有兴致地学习着。 当时很多同学,看我这么认真地听课、做笔记,总显得异常惊讶与困惑,说:这些课程,最后老师都会给答案的,考试过了就行,你这么认真听,是不是为了拿奖学金呀?

    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沉默不予回答,因为我知道,即使我说了,他们也不能明白。学习这东西,还需自行体会。 后来毕业以后,我才逐渐发现,当初无论是在课堂上学习的,还是自己在图书馆钻研的知识,很多东西,在当时看似无用,却又在人生的很多场合下,奇迹般地派上了用场。 “无用”的东西,也有见效的时刻。 大学里并非所有学习,都是为了拿一个好绩点,进而获得各种奖学金,正如大学里并非所有室友,都能成为好朋友。 在大学这样一个人生最特殊的年龄段里,多点理想主义,少点功利之心,别把学习的目的太标准化了,分数与绩点,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荣誉,却不能获得一世的赞扬。

    毕竟,学习是学给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苦与累,坚持与收获,习惯与秉性,才是你一辈子都不会丢失的财富。 大学最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在收获了无数知识后,又能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且安心的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