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2所高校149名创客开启“48小时马拉松”

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上海1月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识别人的情绪,再根据情绪分析送上一首合适的曲子;用机械按摩装置代替传统中医推拿手法的“关节松动术”;用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机器人小船收集水面垃圾代替人工打捞;把太阳能路灯变成一台台小型空气净化器,净化空气……这不是哪个年轻人的异想天开,而是一群年轻人付诸实践得到的真实“产品”。

    今天上午,2017年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客大赛决赛路演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行,经过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月1日、1月2日三天的封闭式PK,22所高校的149名选手组成53个项目组进入都了决赛。

    本届大赛继续以“创未来·新生活”为主题,得到了上海各大高校积极响应,自去年11月20日正式启动到12月18日报名截止,共有来自沪上26所高校426位参赛选手、123组项目报名。经过初审,其中22所高校的149位选手,共计53组项目进入激烈的线下角逐。

    在刚刚过去的“48小时创客马拉松”过程中,有的项目组制作了可以通过多感监测识别人情绪的智能音箱,有的制作了可以监测温度的多功能智能便当盒,有的制作了通过骨头震动传导信息的头戴骨传导蓝牙耳机,有的制作了打破听觉与视觉原理导航的“三无”智能自行车,也有的创客把眼光瞄向医疗与健康,有为致力解决手术病人的褥疮问题而研制的Warm keeper-智能保温床褥,还有个性化辅助老人肩颈病痛恢复的电刺激肩颈康复仪。

    据悉,获奖的6支队伍将有机会直接推荐参与“2018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站比赛”和“2018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大赛”。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Fablab O 数制工坊创始人丁峻峰发现,与去年相比,今年大赛“跨学科队伍组建”氛围浓郁,“工科、艺术和经济学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战队,他们有的专注于硬件,有的擅长软件和设计等,而且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文的关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丁俊峰说,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团队合作精神和自身横向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大赛进一步拓展了上海市各高校的不同专业设置的本科生、研究生交融,推进了上海市各高校间大学生学科交流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