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考古发现和价值正式发布

中青在线

良渚遗址发掘的玉三叉形器。

    中青在线杭州12月13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从2008年至2017年勘探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新发现的遗址总数160多处,使良渚遗址点数量增加到近300处。其水利系统规模和内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罕见。”今天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在杭州市发布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考古的新发现和重大价值。

    良渚古城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境内,自1936年11月3日施昕更先生首先发掘以来,历经八十多年风雨,对此地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曾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2007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目前,保护区面积42平方公里,保护规划区划111平方公里,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

良渚遗址发掘的玉璜。

    本月12日至13日,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10个国家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29名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了良渚遗址上古城的有关文物。

    “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是近十年重要的考古研究成果。”刘斌向中外考古专家介绍说, 2009年至2012年,通过大规模勘探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发现古城外部存在一个由扁担山、和尚地、美人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等条形人工高地构成外郭城,围护面积6.8平方公里,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为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

良渚遗址发掘的玉牌饰。

    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有关研究机构通过考古调查发掘,结合遥感(RS)和GIS分析手段,联合水利学科,确认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水利系统,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属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之一。

    据刘斌介绍,考古专家通过探勘和发掘,确认良渚古城宫殿区、王陵区、作坊区、仓储区的功能布局。同时,专家们结合对古城周围水稻田的专项调查,证实良渚古城内没有从事稻作农业的农民,居民主要是贵族,分布着各类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各种手工业作坊,证实良渚古城具有明确的城市功能,并产生了明确的城乡分野。

良诸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历时性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刘斌说,通过系统的年代学测定,结合地层学、类型学等手段,对良渚古城系统的营建和使用年代有了基本了解,证实良渚古城各子系统中,最早营建水利设施和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其次营建内城墙,最后营建外郭城的基本顺序,为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研究提供资料。

    世界知名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林·伦福儒教授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一个被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具有共同观念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

良诸狮子山、鲤鱼山、官山坝体现状(北向南拍摄)。

    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身兼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林·伦福儒先生做《两个图符的故事: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不同途径》学术报告时,把良渚文化与希腊基克拉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良渚遗址发现的历史贡献是,确定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就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文明阶段。

    据中国考古界专家介绍,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改写了中国历史。其中,全国统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将良渚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并以一页的篇幅进行表述。世界权威的《考古学》也将同步改写。

良渚古城高低坝形成的库区推测图。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向中外考古专家介绍,中国国务院把良渚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三次把良渚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浙江省委、省政府设立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保护机构,专门制定了地方性保护法规《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

责编:黄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