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南京大屠杀离你没那么远

中青在线2017-12-13 12:39:08显示图片

  12月13日上午10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上午10:01,凄厉的警报声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于耳畔,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举国上下同悼遇难同胞。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80年,它真的离我们很远了吗?我们还需要铭记这段历史吗?青年人为此都做过些什么呢?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青年人在行动。

  两名中国年轻人冒死保留罪证照片

  我国在《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过程中,有一组鲜为人知的照片,这组照片于1946年转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这份重要的文献资料,当时被南京称为“京字第一号罪证”。

  这组照片,是1938年1月当时年仅15岁的照相馆学徒工罗瑾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日本侵略者拍摄的残忍杀害中国百姓的照片。

  罗瑾看到日本人在杀中国人,心里特别愤恨,在冲洗照片过程中,他偷偷留下来一套。罗瑾挑选了16张照片,然后将照片贴在本子上,并制作了封面。在封面上写了个“耻”字,画了个心在滴血。

  为了能把这份珍贵的照片保留下来,罗瑾将它藏在自己家的房梁上。几经辗转,又把它们藏在一个寺庙的墙洞中,可谁知照片不翼而飞。罗瑾担心引来杀身之祸,到处躲藏。

  后来照片被一个叫吴璇的青年意外发现,虽然吴璇不知道照片的来历,但他知道这些照片的重要价值,又将它藏了起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自拍照片集封面

  1946年,吴璇将这本珍藏多年的相册交给了南京国防部审判军事战犯法庭。如今,罗瑾、吴璇虽然早已故去,但他们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这组珍贵的照片,在《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中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京大学生手绘“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从葬地纪念碑示意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飞行学院的八位大学生手绘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丛葬地纪念碑示意图”,在地图上清楚地标明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被埋葬的23个地方,以及纪念碑的形状,以此回望历史、缅怀死难者。

  ▲八位大学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中山陵西洼子村)展示他们的手绘“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从葬地地图”。中新社记者泱波 摄

  百位大学生诵读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用声音缅怀逝者

  8日下午,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记载遇难者姓名的“哭墙”前,大声诵读镌刻在墙上的10635个人名。这也是类似的纪念活动首次举行。

  11月19日起,来自南京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哭墙”上的遇难同胞姓名进行描红。新浪江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发起“我们用声音缅怀逝者--百位大学生诵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单墙”活动,来自南航金城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的100名大学生通过诵读名单墙的方式,祭奠惨遭杀戮的同胞。

  南大志愿者

  寻访5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原“被改变的人生”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是一部根据3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实录整理成册的史料,由南京大学5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历经半年采集而来。

  图片来源龙虎网(张玲 摄)

  自2016年9月30日起到今年2月份,团队对5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了150余次口述史料采集,“50多位学生被分成了10个小组,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对幸存者老人进行走访。

  每个老人他们都采访对话了至少两次,多的交流了5次。最终,整理出124万余字的录音实录稿、46万余字的自传整理稿,制作了75分钟的4集纪录片,并选取了30位幸存者的口述史,编辑成《被改变的人生》。

  在《被改变的人生》等一系列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学生们完成了调研报告“最后一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个体生命记忆:1937—2017穿越80年的家国之梦”,并于上月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辽宁各高校举办“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纪念南京大屠杀大型公益活动

  辽宁省高校公益联合会携手各高校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陈列馆举办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纪念南京大屠杀大型公益活动。公益联合会会长高锁,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展览馆馆长及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们参与了本次活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和平颂”音乐诗会

  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和平颂”音乐诗会大学生专场。音乐诗会围绕“和平与正义”主题,南京广电著名主持人、南航大学生、市歌舞剧院专业演员用诗朗诵、情景剧、歌舞等艺术形式回溯历史、缅怀逝者、呼唤和平,表达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复兴民族的坚定信念。

  小合唱《保卫南京》

  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联合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江东门小学和天正小学推出“和平颂”音乐诗会中小学生专场,诗会现场小合唱《保卫南京》。

  《保卫南京》是大屠杀史研究者、中国青年报社高级记者戴袁支在2007年在上海档案馆检索时无意之间发现的。

  《保卫南京》发表在1937年11月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上。当时词作者凯丰、曲作者吕骥均为共产党员。这首歌为研究南京保卫战史增添了新的史料,是南京宝贵的文化遗产。歌曲强调“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体现了民族危亡之际,共产党人联合一切抗战力量,共御外辱的胸襟。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

  紫金草志愿服务队致力于创建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专业志愿者服务团队。

  连续24年接力讲解

  纪念馆紫金草志愿服务队里有不少大学生团队。尤其是紧邻纪念馆的南京晓庄学院,从1994年起,就组织成立大学生志愿讲解团,来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工作。

  他们24年如一日,一批学生毕业了,新一批学生志愿者接力上来。

  ▲南京晓庄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

  日常节日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送去温暖和节日祝福

  紫金草志愿服务队在每年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里,都会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送去温暖和节日祝福。

  ▲中秋节,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右二)、副馆长陈俊峰(左一)、志愿者刘广宇看望夏淑琴老人

  今年中秋节,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副馆长陈俊峰、志愿者刘广宇看望夏淑琴老人;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工作人员及大学生志愿者看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岑洪桂老人。

  小提琴志愿者一年举办百余场公益演出

  在“五一”、“十一”、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假日,参观者们总能在纪念馆看到一支小提琴演奏志愿服务团义务演出。他们用或婉转或悠扬的音乐旋律,传递着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缅怀及祈愿和平的愿景。

  ▲小提琴演奏志愿者

  这支小提琴志愿服务团还走进社区、学校、养老院等地公益演出,将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给更多人。他们曾在一年内举办了100多场公益演出。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组织学生探望大屠杀幸存者夏瑞荣老人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市宁康老年康复护理院家家乐养老服务中心,探望96岁高龄的大屠杀幸存者夏瑞荣老人。

  南京大学生烛光祭奠80年前大屠杀死难者

  12月11日晚,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在该校仙林校区敬文广场上用蜡烛摆放“300000,南京,12.13,80年”字样,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集体默哀,寄托哀思。

  以国之名行祭之礼,以史为鉴,在历史痛感中砥砺前行。我们今天悼念80年前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祈愿和平。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击下图

  铭记国殇

  为30万无辜灵魂擦去泪水

  文图综合自 / 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中国江苏网、南京日报、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人协一家亲、南京志愿者心声、南京财经大学学生会

  H5制作 / 团中央宣传部·青微工作室、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联合出品

  编辑 / 张浩祯 杨光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