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 路在何方

2017-12-05 10:45中青在线

  从“被动”到“主动”

  自我造血焕发新活力

  作者:实习生 陆梦颖

  每个组3分钟的路演答辩时间,在整个项目评分中占比50%,说什么,怎么说,怎么样出彩……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谭建光是公益创业赛的评审组长,参加了对73个项目的终评,他认为,3分钟的展示必须精炼,要说出项目最精华的地方——项目是否能持续发展,项目是否有创新的模式。

  “3分钟时间太考验人了,有的项目我还没有听明白就结束了。”一名现场观众说,这是她第一次来观赛,过去对公益创业的了解,多来自于学校社团,她想看看,在这里,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

  朝气蓬勃:创新项目助农村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到了公益创业的队伍中。

  华北电力大学的创行团队,是一支由学生作为主力军的队伍,结合自身电力学科专业优势,已经运营了沼气蓬勃、绿色鱼塘、芦苇花开等多个社会创新项目。今年已经是一名大四学生的麻腾威,带着“沼气蓬勃”这个项目来到了这次大赛的评审现场。

  麻腾威通过对保定一些养殖场的实地调研发现,现在养殖场内的沼气利用率太单一,不但没有发挥正向作用,反倒是衍生出了很多负向作用。项目组结合学校优势,开展研发了一款光伏沼气互补发电系统控制器,并完成了全套系统的组装。

  最初只是在校园里的一个创新项目,现在已经做成了一个小有成就的项目。想着把项目往外推,也做过商业化,和电商对接,做过试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之所以转型做公益,麻腾威说这缘于今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麻腾威就是这个项目团队的一员。团队倍感鼓励,他们计划着要将项目继续进行下去,努力服务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开始每次到企业去,总是碰一鼻子灰”,收到的回复大多是说,“你们的这个项目很好,但是不在我们公司的投资范围”,“你们的项目很好,但是太超前了”,“在到处跑企业的这一年,想过要放弃,但是又心有不甘,咬咬牙还是做下去了”。

  现在,麻腾威和他的团队们已经注册了公司,也聘请了两个工程师,“现在团队使用的钱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一次性支持,大家尽量节省着用,以备不时之需”。

  麻腾威说:“公益创业应是一个可持续、又可以多方受益的过程,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可以支撑团队运营,可以继续把项目推广到更多的地方,这就是一个项目自我造血能力的基本体现。”

  创艺圆梦:小小橡皮蕴藏大梦想

  潘伊人和王丽来自扬州大学,是“创艺家”公益团队第一届和第二届的负责人。2012年在安徽支教,让她们有了意外的收获——一堂简单的橡皮章制作课,让她们看到了孩子们脸上久违的笑容,也看到了艺术的魅力,“很多的支教活动其实就像蜻蜓点水,对于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而言,这样的支教可能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什么改变”,潘伊人说,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公益组织的长期服务。

  一次手工课上,潘伊人发现了一名“特别”的小朋友潘锡鹏,他雕刻的橡皮章造型很简单,就是一个孤单的小人儿,但是周遭却是刀痕满满。潘伊人了解到,潘锡鹏和很多的留守儿童一样,缺失父爱母爱,父母外出打工,和奶奶住在一起。团队开始对他进行艺术治疗,小朋友也慢慢地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每一次的作品就是他成长的见证,“从单独的小人儿,到他和奶奶的合影,到后来小锡鹏在橡皮章上雕刻出了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奶奶,在一起放烟花”。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像潘锡鹏一样,渐渐打开心扉。最直接能够看到的,就是孩子们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

  致力于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这个团队一直在做的。他们以一块块橡皮章作为公益的载体,脱离开传统的“花钱买公益”,转而利用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多重销售渠道聚拢资金,建立“创艺家”手工教室,将关爱回馈给留守儿童。

  小小的橡皮章,成本虽然不高,但却花了潘伊人和团队成员很大的心思。她们专门邀请了扬州的竹雕大师高志明先生为志愿者做培训,精细的雕刻内容从扬州的山水风景,到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雕刻,栩栩如生,丰富多彩。艺术传递了爱心,也传递了传统文化。

  “一个点子,一把笔刀,一个梦想,千万留守儿童的梦想……”公益创业是什么?她们也曾带着队伍参加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最终获得了金奖。在与其他项目的“交锋”中,潘伊人认识到,做公益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志愿者的费用就是非常昂贵的,队伍要是没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只依靠短期的“被动”使用政府和企业资助,没有办法做一个长期发展的公益组织。“将能整合的资源有效地链接起来,要让这个队伍长久地走下去”。

  “创意的创艺,家里的家”,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为“创艺家”所题的字,“创艺家”在为留守儿童带来创意课堂的的同时,更多地想要给孩子带来温暖,打开他们的心扉,“既有创意,也是一个温暖的家”。

  “在中国14个贫困省376个贫困县建立手工艺术教室,是团队的公益梦想”,潘伊人说,这也是她们继续去做这件事的动力。团队已经主动地链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建立公益售点,将一枚枚橡皮章销售出去,小成本大收益,实现资金来源稳定。

  生机盎然:公益创新焕发新活力

  在本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中,一共有179个项目入围终评环节,最终评出10个金奖,40个银奖和50个铜奖。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创业的比赛当中。“从项目中可以看到现在的公益组织对自我造血功能的重视,对各种资源链接的重视,创造出了更多的自我价值。”评委钮海琴在对参评项目进行点评时说。

  “志愿服务建章建制,组织管理规范化,项目更具示范性和志愿性”,谭建光认为,不少的组织都在培养志愿者和公益人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这都是在为公益创业的未来储备力量,储备人力资源。

  从输血到造血的飞跃

  作者:实习生 马赛

  “我不喜欢上学,也不喜欢老师,同学说我成绩差不和我玩,爷爷奶奶每次听到这些都很伤心,我该怎么办呢?”写求助信的这个孩子在上小学五年级,是一名孤儿。

  “稻草人行动”是湖南株洲虹雨社工的驻校服务项目,主要关注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困境问题。

  “最开始,他的爷爷奶奶不太接受我们。我们组织了一次中秋活动,爷爷和孩子一起参与,在对视一分钟环节,不到三十秒爷孙俩就流泪了,孩子第一次把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向爷爷诉说,爷孙俩开始了解决问题的互动。老爷爷非常感谢我们团队给他们创造的沟通机会。”团队成员旷心怡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人恢复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旷心怡说,稳定的经费来源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经费,活动就无法开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刘帆介绍,美国的公民捐赠占公益资金整体的很大一部分,而目前国内的情况是政府主导。从持续性发展来讲,更重要的是动员民间力量来参与公益。阿里巴巴、腾讯等众筹平台正在做这件事情,把来自民间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甚至大海。

  他指出,政府要推动这种渠道合法化,同时,还要防止一些组织打着公益旗号挂羊头卖狗肉。为此,公益组织要专门有一套规范化的公开透明体系。政府在这里应该起一个推动和监督的作用。

  难道公益只能通过政府财政支持或者接收民间善款才能做下去吗?如何让公益不死于缺乏经费而一直做下去,是各公益项目普遍面临的问题。新乡市榴心社工服务中心通过暖橙班车售卖煎饼,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

  每天早晨七点,不论天气有多么糟糕,总是会有那么一群人,准时在不同的地点集合,将一份份热乎乎的免费早餐亲手送给持续工作了两三个小时的环卫工人。4年来,活动累计发放出价值60多万元的12万余份早餐。

  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接受一分钱的捐助,这样的成绩是怎样做到的呢?据介绍,他们通过暖橙班车售卖煎饼,获得的盈利部分反哺到免费早餐项目当中,同时将餐车交给大学生或有意经营的人来运行。

  2013年环卫工人节,一位环卫工人接到礼物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且很虔诚地双手合十作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载了这组照片,随之而来的是全网铺天盖地的转发,当天新浪微公益还专门为免费早餐编发了公益项目捐款链接。

  不仅有做商业项目创收再把收益投之于公益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还有公益本身产生经济效益,然后再推动公益发展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模式。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参赛人员向大家展示的一幅幅精美图画,让人想不到都是出自自闭症儿童小远之手。“自2013年接触这个孩子至今,5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教她绘画。开始她只会简单的蜡笔画,现在我手里复杂的素描画就是她画的”。

  2012年,志愿者接触到了自闭症儿童这群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孩子们能够做出很多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绘画作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孩子,他们举办了公益展示活动。在展会上,孩子们的手工艺品出乎意料地被卖出了大半,于是他们萌发了公益集市的想法。

  “现在是小范围的售卖,未来,我们希望借助学校公益创业平台,建立公益售卖网,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族文化融入孩子们的课堂,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让孩子们能够自给自足,更好地融入社会。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平台运转的经费。”志愿者说。

  湖南科技学院覃佐东博士团队,利用生物质转化核心专利技术,实现每吨秸秆转化为0.85吨纤维育苗盘或花盆制品,每吨产品价值8500元以上。团队在国家贫困县湖南新田县等进行科技成果公益推广与精准扶贫,建立了生态育苗示范推广基地,不仅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600元以上,又解决了烟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项目团队计划根据各类秸秆成分差异,开发各类环保纤维产品,他们打算建立示范推广经典模式,助推全国农林秸秆生物质高效利用,服务美丽乡村。

  来自黑龙江牡丹江市的孙艳玲靺鞨绣项目,依托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手工刺绣技艺。他们给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和农村待业青年提供免费培训,然后回收手工制品,再依托他们的平台卖出去,让学员们脱贫致富,能独立地就业或创业,其中一部分收益成为了公益活动的经费。培训至今已经开展两年半的时间了,而且全部都是免费的。

  公益创业不仅要有好的想法,更要有志愿服务奉献的精神。施阳的故事令人动容。

  施阳,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副团长。支教期间,他发现贫困学生比重比较大,经常没有钱吃饭。他先是借钱给他们,但是短暂的捐助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那里虽然贫穷,但是山货资源丰富”。支教团转变思维方式,把公益输血转变为公益造血,设计实施了施予山野公益创业项目,将农户采集的野生灵芝、三七、玛卡等卖到北京、吉林等十余个省。这不仅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还为支教团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在支教期间,受当地高海拔影响,施阳的头发已经脱光。但是在志愿精神的驱动下,他再一次前往西藏参加西部计划西藏专项,继续从事他喜欢的事情。他一方面做志愿者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做施予山野的拓展项目。他联络学校研支团成员,继续对接农户,售卖山货。

  虽然公益比赛中有如此多、如此好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被普通大众所认识、并且带动整个社会公益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益创业大赛的一位女观众说,以前没有做过公益,但是内心非常的想做,关键是不知道怎么去做,今天看到了这么多的好项目,这么新奇的思路,给她很大的启发,她还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指导与支持。

  这并不是一个个例,她代表了像她那样的一群人。

  上海市慈善教育中心副主任徐本亮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公益创业的舆论环境,它没有被大众所认知。现在媒体在这方面的宣传太少,所以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在公益创业里面有巨大的机会和需求,而且政府现在有很多政策,但问题是这些好的政策不对接大学,学生不知道,所以我觉得是非常需要有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去传播,去普及,去指导。”

  他指出,学校应该把公益创业当做学生教育的一个必修课,高校不能仅仅培养就业者,还应该培养创业者。

  徐本亮认为,公益创业应该是我们整个大众创业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是成为青年人将来就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择。如何把青年学生变成一个青年公益创业者,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行青年公益创业计划,要让公益创业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公益创业的基本知识,教他们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扶持公益创业的政策和资源帮助他们孵化公益创业项目。

  “我从08年开始就专门在高校里面推动公益创业,就是要让大学生知道这个公益创业可以成为他们人生的一种选择。我非常期待中国的媒体大力宣传公益创业,因为现在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公益创业,而且把公益创业仅仅理解成为社会企业,这是个误区,舆论一定要做正确的宣传。”徐本亮在说的时候用了“一定”这个词,说出了他对媒体大力宣传深切的渴望。

  “几乎是每个学校都有青年志愿者协会,那基本是标配,但是这里面有多少人走上公益创业道路就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与其他非志愿服务的组织尤其是企业相比我们怎么提供一个有竞争力、体面的收入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要防止做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最终成了一个被公益照顾和扶贫的对象。”刘帆这样说到。

  行善有道,

  用情怀和方法两条腿走路

  作者:实习生 石瑜

  “像我们这样一代人,如果命运需要我们逆风飞翔,那我们没有资格顺流而下。所以公益这份事业要干就干到底了。”“乡村守望者”公益创业项目负责人张娥做公益三年,虽然一路磕磕绊绊,却情怀依旧。情怀,是每个公益人进行公益创业的原始动力,它能带领你走进去。方法,是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让你走得更远。公益创业,是情怀和方法两条腿走路。

  谈钱则色变!怎么筹钱?怎么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维持组织运行?评委覃清介绍,“中国的公益资源,还是以政府主控为主。目前,公益组织有三个资金来源,即政府出资、个人劝募、企业劝募。政府对公益事业管理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6年3月16日发布,同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公益组织的被动性依附性依旧很强,资金链随时可能会断掉”。覃清认为,公益创业行业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是不行的。“你的模式是什么?团队如何?你的产品和服务有没有差异化?……这一切都要靠实力,只靠情怀是干不了事情的。公益组织得另辟蹊径、自我造血。一些组织主攻核心项目,淬炼其独门绝技,最终才形成稳定的资金链”。

  同心思源助业促进会帮助聋人树立起侗医头疗品牌,作为其自造血的核心项目。负责项目运营的郑立说,与其用同情和眼泪换取顾客一次两次的光顾,不如努力淬炼聋人的头疗技术和服务。顾客是为服务而不是仅仅为爱心买单。经过一次次试错,我们知道门面要小而美,不能贪多求全,顾客更倾向于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的头疗服务等。

  西部地区的组织还搞起了附加项目,凉山州索玛花公益助学协会有一个“养鸡助学”项目。“每只鸡售价200元,目前我们售出6000余只鸡。项目采用粮食入股的方式,采用农村合作社形式,农户、受助大学生等都参与其中,利润共享既提供了部分公益资金,又激活了农村经济。”项目负责人介绍。另外,他们还运营了淘宝小店微店APP卖凉山地区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特色水果,线上线下同时助力,每个项目都有一部分利润用于助学。评委萧琮琦说,“公益组织很灵活地借助电商模式和通讯软体,它用这个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募到了他需要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的服务理念传达到外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宣传。”

  对于有稳定资金来源、走上正轨的公益组织来说,物质层面的问题已退居次要,更迫切的是探寻怎么管理、如何做到本组织的不可替代性。重庆江北幸福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次获得了公益创业赛金奖,负责人对有效管理日益扩大起来的组织,表示还是有点困难。他说,公益事业需要心好的人,还需要有精力和财力去提升管理水平。他表示,公益组织和商业组织企业经营是一样的,优胜劣汰,不适合的就应该淘汰,当然他们去辞退一个员工的时候会比商业性组织更心软些。

  郑立和他的组织,也是走了许多弯路后才敢说找到了相对合适的管理模式。他们的门面店完全交到聋人手里,彻底地纯无声经营。店里有各种温馨提示、留言板,提供纸笔方便顾客和聋人文字沟通,聋人店员们还教顾客简单的手语。让有听说障碍的帮扶对象自主管理一个组织,说起来不可思议,但最后取得消除社会歧视、促进该群体融入社会的效果却是很难得。

  在山区农村做公益的张娥说,他们的组织活动依旧采取传统的村民组织商量投票等模式。大家一起商议,碰到诸如建公共房等争议性大的问题,耗费时间精力,也有产生矛盾的风险,但用心沟通下来,这还是最符合当地现状的管理方式。“对不支持建公共房的村民,耐心给出能够说服他们的科学解释,最后意见统一顺利建成公共房。“村里干农活儿的老人们,随时可以到那个活动中心区,我们还有社工进驻,给老人们提供一些服务。村里边的孩子晚上回来可以到那里的图书角看书学习,我们也会给他们辅导作业,协助他们做一些成长规划。”项目做到现在,她特别高兴自己的坚持。

  “新疆山水”公益组织的周环也遇到过管理瓶颈。和当地哈萨克族村民语言不通、沟通不畅,公益人学着用农耕思维和他们聊天。“我们耐心跟他们说,我们现在是想帮他们解决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自己定一个标准,赚到多少钱就可以生活了。他们自己觉得理想上差不多是1万左右,一年人均1万。那我们就尽力满足这个标准。”

  华北电力大学的“华水润荷都”项目,就是用技术做支撑,主动与公司合作,为贵州山区送电送水。专业人做专业事,这帮有技术的大学生使扶贫项目优化升级了。“就是农业院校结合自己的技术优势,然后把专业优势发挥到这个创业项目本身当中,借助自己的专家和技术优势来开发产品,变成一个实体化的东西再来运营”。

  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是优化升级的基础。“我们的助学项目为学生及其家庭带去的变化不仅仅是资金方面,还包括很多心理层面,这些评估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数据来量化”。

  索玛花公益助学协会的负责人说,“我们现在只能是先在机构内部进行一些内在、具体数据等的评估,然后再请专业的评估团队或评估公司进行一个外部、整体的评估。”与外部资源、组织联系,提高了项目的进展效率和效果。公益项目涉及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大部分公益组织,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公益组织,短板严重,发展难以突破。“就像一个漏气的轮胎,使劲打气依旧跑不动,把缺口补起来才能跑起来”。

  “把项目产品打造成公益IP 、品牌,可能是个非遗产品,可能是个刺绣,可能是个农产品,可能是一个绘本......”评委覃清对想通过卖产品造血的组织建议,IP化的产品是项目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经济支柱。

  张娥一直觉得,在村里面呆久了,对什么东西都是有感情的。去年,她遭遇一场很严重的车祸,两次昏迷又醒来,还是选择回村。“从开始往村里走的时候就一路走一路哭,看到熟悉的花花草草热泪盈眶”。“民政部统计,2000-2010年十年间锐减了50万个自然村,这样估算下来,每天有246个村落在消失”。还没来得及伤感,她又理性地投入到工作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