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物品成了艺术品——老胡同里的温情改造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蕴聪

    废药罐变成悬吊花篮,旧草帽变成精致园景,把家里废弃不用的瓶瓶罐罐做成美化生活环境的艺术品,不仅需要一双巧手,还需要设计的灵感。10月26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共同举办了“生活美学再造:旧物改造盆栽”活动。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系的17名同学,在建筑学院侯晓蕾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帮助东四南街道的胡同居民们动手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将居民旧物改造为盆栽艺术品,实现老物件的重新利用。

    坐落于史家胡同深处的史家胡同博物馆,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130个胡同院落的微缩复原,收藏着这条胡同最完整的记忆。而它最珍贵的,就是老胡同里的邻里温情。

    温馨,是这次活动的主旋律。活动还没开始,来自史家胡同和周边社区的居民们就早早来到了活动现场,与侯老师和同学们熟稔地打着招呼。邻里间互相展示着自己带来的“宝贝”——旧电饭锅碗、营养液瓶、破水壶、食用油桶、行李箱、破损的空竹零件,还有珍藏已久的搪瓷盆。“变废为宝,还能再次为胡同院落生活焕发光彩,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中央美院的同学们认真观察着居民带来的老物件,听取居民的改造需求,又写又画,在居民们带来的瓶瓶罐罐上比划着表达自己的灵感,希望设计出居民满意的“旧物改造艺术品”。

    “看着这些居民之间热情的相互招呼,我真的很感动。多么温馨的场景啊,大家就像一家人,就跟家庭聚会一样!”生活在繁华热闹的都市,胡同里的邻里和睦让侯晓蕾十分感动。

    侯晓蕾是风貌保护协会的老朋友了,三年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坚持深入走进社区、走进居民院落、听取居民意愿、联动多方资源,默默支持东四南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居民居住环境的提升。在他们的努力下,东四南历史街区邻里畅所欲言、和睦相处,他们还共同制订了“小院儿公约”,居民成为生活环境共同的主人,院子成为每个人共同维护的美好家园。

    侯晓蕾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次的旧物改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旧物,一部分是植物。“将生活中的闲置物品和植物进行碰撞,其中又注入一些艺术设计和创意。虽然这些作品可能不像一般的艺术设计那么夸张,那么有视觉冲击力,但是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这就是生活美学再造。我们希望这样的设计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能够让胡同里的居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今年81岁的宗秀英来自史家胡同54号。活动开始前半小时,她就早早的来到了活动现场,和设计师吴霁交流起来。“他们都叫我们设计师,其实我们不是,我们只是大三的学生,这次活动希望利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帮助这里的居民美化自己的家园。”吴霁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系的班长,据他介绍,景观系全班共17名学生,当得知这次实践机会后,大家都十分期待。“我们每人准备了2盆花来为居民进行改造,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让我们可以走进胡同,和胡同里的居民进行深入的交流。”

    吴霁带来的两盆绿植分别是绿萝和观音莲,绿萝顽强的生命力和悬垂的种植效果十分符合宗秀英的诉求,“我带来的是一个塑料花生油桶,我希望你给我设计的时候,能够让枝叶有一种蔓延下来的效果,这样我可以悬挂起来放置。”在交流中,吴霁希望能够把花生油桶从桶口的地方剪开,宗秀英却不这么想,“我要留着这个瓶口和瓶盖,这是废物利用最明显的标志。我要让大家都看到,这些不起眼的瓶瓶罐罐也可以美化我们的胡同,我要传达这种废物利用的理念和精神。”

    “按照您的思路,我想从油桶的中间剪开一个洞,将土放进去,倾斜45度悬挂,制造出一种海洋般的感觉。种植上绿萝后,阿姨还可以放一些贝壳和五彩石装点一下。”“那这个作品就叫乘风破浪吧!”听着吴霁的设计构想,宗秀英满意地点了点头,兴奋的跟邻居们说到,“我跟这个小伙子约好了,等到一个月以后,让他来看看我种植的效果!”

    宗秀英和吴霁合作完成了“乘风破浪”

    “我家里有一个小花园,平时没事的时候就会自己打理,我自己种了各种花草,还有小彩椒。”宗秀英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她经常参加风貌保护协会举办的活动,尤其是跟园艺有关的活动她都会准时参加:“种东西的方式和技巧都是在活动上学会的。”

    我们的生活如何变得更精致?在与风貌保护协会和合作中,侯晓蕾发现,像宗秀英这样喜欢自己动手装点院落的居民不在少数。2015年,侯晓蕾开始有了帮助老城居民利用旧物和植物装点生活环境的构想。2016年,侯晓蕾开始带领学生展开调研,在调研中,她发现居民们不仅会美化老街的墙角,装点自己的院落,还会把许多东西做得非常有创意。“走街串巷,你会发现在老胡同里有许多温馨的场景,大家会种一些生活植物,例如南瓜、丝瓜、黄瓜,也会看到许多闲置的旧物与绿植结合的作品。”在侯晓蕾看来,用闲置旧物装点生活不仅包含了很强的环保理念,也包含了许多旧物无法替代的回忆和情感,“这些场景打动了我们,也更加促使了我们用旧物和植物装点生活环境的构想。”

    在调研中,为了逐步贴近居民生活,了解大家喜欢种植的植物,侯晓蕾带领学生深入居民的生活,了解居民们较为喜欢容易种植的盆栽品种。例如常种的爬藤植物,大多数居民会选择香椿、丝瓜、虎尾兰等。此外,他们还会进一步分析居民多用的旧物改造素材,例如废旧的罐头,矿泉水瓶等。

    在教学中,侯晓蕾也鼓励学生们尝试废物利用,把废旧的瓶瓶罐罐设计出实用、好看的盆栽。“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旧物改造盆栽,不仅能美化环境,通过设计的眼光,也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而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这次活动举办的一个目的,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家共同实现美好的生活。”

    透过设计师的眼睛,关注百姓的生活,对身边的旧物进行改造。许一鸣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带到了这次的活动上。

    绿萝被称为“生命之花”,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富生机的居室装点效果让它成为多数养花人的选择。和吴霁一样,这次参加活动,许一鸣带来的两盆花草中也包括一盆绿萝。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许一鸣还带来了一个中央美院同学弃用的乳白色圆形敞口雕塑。

    “既然是废物利用,我就把这个同学丢弃的旧雕塑拿来了,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也算是和这次活动的主题契合。”

    住在附近西花厅胡同的全连弟今年71岁,得知这次活动后,他早早就开始了自己的准备,并有了自己的设计想法:“我想拿一个可乐瓶,从中间剪开,这样可以做成两个小盆景”,无奈找了许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可乐瓶,全连弟就带来了家里装坚果和装黄酱的小瓶子。“不一定只有可乐瓶子能做出小盆景,周围的瓶瓶罐罐都可以废物利用啊”。拿着全连弟的坚果瓶子,许一鸣认真的捣鼓了起来:“我想把这个瓶子放在雕塑中间的位置,可以刚好遮挡住坚果瓶子。将绿萝种在坚果瓶子里面,等过一段时间,绿萝就会自然的悬垂下来,形成一种从雕塑中生长出来的错觉,也算是别有一番风景。”

    “海岛冰轮初转腾”是他们给自己的作品取的名字,虽然未能实现用可乐瓶子完成盆栽的构想,但是许一鸣的设计以及独特的素材让全连弟眼前一亮:“超出了我的想象,摆放在家里也是一处别致的风景!”

    全连弟和他的“海岛冰轮初转腾”

    像全连弟一样带着自己的设计构想来参加活动的居民不在少数,同学们都会和他们进行沟通。同学们听取居民们的诉求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居民间也会相互提出建议,共同设计完成旧物的盆景改造。

    来自史家胡同44号的秦鸿胜今年69岁了,他在来之前就给自己的盆栽起了一个名字——“茶趣”。这一套“茶趣”一共包括四个器皿,分别是茶壶、茶杯、茶叶罐和一个种植过水仙的栗色小盆。秦鸿胜十分喜欢喝茶,在他看来,将茶文化带入到废物利用的理念里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帮助秦鸿胜完成设计的任可欣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尊重秦鸿胜设计构想

    的前提下,她想做一个悬挂式的设计,在茶壶下面悬挂两个玻璃窄口瓶,可以做一个盆栽风铃。“我很喜欢这个设计,这个小姑娘很有想法。”秦鸿胜说道。

    秦鸿胜和他的“茶趣”

    让一座座大杂院变成一个个小“社区”。活动中的邻里互动感染者每一个学生,平时不爱与陌生人交流的任可欣也打开了心门,与居民交流着,“这种胡同里面的温馨氛围真的很别致,感觉暖洋洋的。”